15.調查取證法
(一)
包拯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善於動腦筋,讀書非常用功,決心長大做個為民辦事的好官。姐姐說:“做官要審案,你行嗎?”小包拯說:“隻要辦事公正,一定能審好案的。”姐姐笑著說:“明天,我就讓你審一樁案子。”
第二天,姐姐和妹妹悄悄分吃了一個雞蛋,她們讓小包拯查出雞蛋是誰吃的。小包拯請家裏八個人一起圍著桌子坐下來,他端來八碗水,叫每人漱一下口再吐進碗裏。他發現姐姐吐出的水是有蛋黃和蛋清的殘屑,並不馬上說破,又繼續查看,後來發現妹妹吐出的水裏也有蛋黃和蛋清的殘屑。這時,小包拯踱著官步,打著官腔說:“本官查明姐姐和妹妹吐出的水裏有蛋黃和蛋清的殘屑,事實證明這個蛋是姐姐和妹妹兩人分吃的。”大家一聽都樂了,同時又讚揚小包拯辦案講究真憑實據,令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像小包拯這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真憑實據讓人心服口服的這種動腦方法叫做調查取證法。這是一種最能讓人信服的一種解決問題的動腦方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科研、偵破等領域內經常被運用。
嘉靖年間,最得世宗皇帝寵愛的張妃,有一天忽然感到下身疼痛,周身發熱畏寒。世宗皇帝焦急萬分,忙召太醫進宮,為張妃治病。
太醫院的太醫聽說要為張妃治病,一個個心裏急得像貓抓心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醫生給人治病,講的是“望、聞、問、切”四字,可那時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的女眷,都是金屋藏嬌,除自己的親人外,任何男子連多望一眼都犯大忌,何況王妃呢!那時候,凡是王公大臣的女眷生病,太醫隻聽來人訴說病情便開方用藥。今日世宗皇帝宣太醫進宮,看來張妃病得不輕。
太醫院院判李鶴年,硬著頭皮進了宮。世宗皇帝讓一貼身宮女代訴了張妃的病情。李鶴年仔細詢問了宮女,斷定張妃患的是臀部生癰之症。他推測癰毒初生,還沒有成膿,就寫了荊防敗毒散一方,作為內服,又開出膏藥一張作為外敷。
用藥以後,張妃發熱畏寒的症狀消失,可腫痛卻反而加重。李鶴年又開“仙方活命飲”一劑,但仍不見效。看來,隻有用刀割除癰疽了。可是,病人連麵都不能見,又怎麼開刀呢?李鶴年隻好開出代刀散一方。
一般說,服用了代刀散,癰疽不破即潰。哪知張妃服過此方後,患處紅腫更加凸出,就是不破不潰。一個金枝玉葉的王妃娘娘,被折磨得坐也不是,睡也不是,整天不是唉聲歎氣,就是哭哭啼啼。世宗皇帝龍心不安,責備太醫無能,撤了李鶴年的太醫院院判的官職。
這天,蘄州富順王朱厚焜進宮,奏稟世宗皇帝說:“啟奏陛下,要醫治貴妃的病,非蘄州李時珍不可!”世宗皇帝聽了,連忙派人星夜趕往蘄州,召李時珍進宮。
李進珍來到京城,先拜訪了各位太醫,認為院判李鶴年用藥得當,無一絲差錯。他想:看來張妃的癰毒深伏,如不用利刀割破,恐一時難以潰散。可眼下連張妃的麵部都不能見,怎麼個割法?何況又是生在臀部,李時珍想來想去,覺得很為難。
夜裏,李時珍為張妃的病犯愁,怎麼也睡不著。他披衣起來,打開房門,來到院子裏吹風。院子裏有一張坐椅,他隨意坐下。這一坐,隻覺得底下有個硬物。順手摸去,原來是把扇子,扇柄正好頂住會陰穴。李時珍靈機一動,高興地叫起來:“辦法有了,辦法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