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古人的名和字意義上的聯係
古人取名定字是很講究的,意義上要吉祥如意,要合乎禮製;時間上也有規定。《禮記·檀弓》雲:“幼名,冠字。”意思是說在嬰兒時取名,到加冠(即成人)時才定字。“名”與“字”之間,往往有著某種意義上的聯係。如:
1.意義相同。如三國時諸葛亮,字孔明;東漢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字平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字子固;宋代名將嶽飛,字鵬舉。
2.意義相反。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字退之,——《玉篇》:“愈,勝也。”《正字通》:“過也。”可見“愈”有超過、超出的意思,與“退”相反;宋代理學家朱熹(熹,明也),字無晦(晦,暗也);清代散文家管同,字異之。
3.意義相輔。北宋文學家晁補之,字無咎;清代戲曲家李漁,字笠翁;清代文學家錢謙益,字受之,“字”中含有謙益必受之的意思。
4.意義包含。如愛國主義詩人屈平,字原;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字子美,《說文》:“甫,男子美稱也。”甫是美的一部分。
5.形體關聯。清代作家舒位,字立人,拆“位”字的偏旁而得“立人”;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字木文,“木文”是拆“敬”和“梓”的偏旁而得來的。這種拆字的方法,隻有漢字才具備這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