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語文學習的特點
學生提高文科能力理論指導
學生這樣學習最有效學生文科學習的方法1.語文學習的特點
學習者與學習對象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關係、效應、規律,明了這些關係、效應和規律,是我們組織教學的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就語文科的學習而言,以下三點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注意:
文隨道入
這裏的文與道的含義與傳統的文道概念有所不同,文,指具體的字、詞、句型句式、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等純語文學知識;道,指一切科學的、藝術的、曆史的、生活的、倫理的和民俗的“人文知識和人文材料”,也指有關人文的諸多“思想觀點和學說”。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可以叫“隨道傳文”,這裏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所以叫作“文隨道入”。
從文章的寫作、保存、流傳過程來看,文是道的載體,道隨文行,形式為內容服務;可是從學習語文的過程來看,則恰恰相反,要借助把握意旨材料(道)來掌握字、詞、句、表現手法等純語文學知識(文),內容在很大的程度上為形式服務,此即“文隨道入”的內涵。廣東湛江的《情理知能連環導引·初中課本》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語文學習的原理特點。明白了“文隨道入”的道理,我們就明白了語文教學“全文法”和“整體閱讀”的高明之所在;再進一步,也就明白了語文課為什麼學課文而不學字詞典,也就明白了學課文與閱讀報刊的真正區別了。
自悟效應
“少數語文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看課外書。”看課外書的學生絕非“少數”,而為什麼隻有這“少數”“語文較好”呢?細細想來,這“看”字底下深埋著一個“悟”字。有“悟”是會看,沒“悟”是白看,“悟”乃是語文學習之關鍵。
孔子“舉一反三”的教學指導思想,“哂之”而不斥之、言“吾與點也”而不言吾何以與點之類的實際作法,正說明他是一個真正重視了“自悟”價值的老師;傳統語文教育一直重學生的誦、記而輕教師講解的教法,實在是不惜血本地追求“自悟效應”;讚科夫倡導高難度教學原則,魏書生等名師極力倡導並實施學生自學,實質上也都是悟到了語文學習中“自悟”的存在及其巨大效能。可是我們近百年來特別是近50年來流行的觀念卻是“講深講透”,教師講透了,學生還有什麼可悟呢?連文學等藝術作品尚且以含蓄有味為上品,我們的教學怎麼反而追求一碗白水清澈見底的效果呢?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局麵與“講深講透”不無瓜葛。如此看來,繼承古代語文教學中高度重視“自悟效應”的傳統,應當是不久的將來語文教育教學的特色之一。
學用互動效應
學與用的關係,普通的看法是學而備用、學以致用、學而後用,用的效果取決於學的效果,二者是單向的因果聯係;高明的看法則作如是觀: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互動、良性循環。《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理論;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理論;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等等,這是名家重視“學用互動效應”的例子。實踐中也不乏證據,當前有許多語文教師搞課前3分鍾演講,引導學生寫書評影評,辦手抄報等,也都是自覺或自發地在以“用”促“學”;更切近一點說,我們自己備課、寫論文的過程中不也體現了用能促學、學以致用的互動效應嗎?
“學用互動”也就是聽讀和說寫相互促進。從學用互動效應看語文教學的狀態,西方是重輸入不足而重輸出有餘;我們的現狀是輸入輸出皆不足,大量的精力耗費在貌似輸入的“師講”上。
語文學習過程的特點,上述三點絕非僅有,擇較隱者言之而已。換言之,新一代教材的建構有許多學習原理與規律需要參照,上述三點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