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恢複高考製度,30多年來,各類作文命題花樣翻新,而“歲歲年年各不同”的作文題目正如一麵鏡子,時代的變遷盡顯其中。
第一階段(1977年-1979年)
以命題作文為主,政治色彩濃厚
1977年高考題是各地自主命題,北京作文題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天津作文題是《他像雷鋒同誌那樣》,黑龍江作文題是“每當我唱起《東方紅》”等。1978年起全國統一命題,作文題是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1979年作文題是改寫:《陳依玲的故事》。
這個時期的作文題目既有比較鮮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振興中華的熱切願望。
第二階段(1980年-1989年)
以材料作文為主,向關注社會熱點轉化
部分作文試題是:1980年是讀後感“《畫蛋》(達芬奇的故事)”;1981年是讀後感《毀樹容易種樹難》;1982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984年是根據一段報道寫一篇“關於怎樣寫作文”的文章;1985年就環境汙染問題寫一封“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1986年根據一段報道寫一篇題為《樹木森林氣候?》的文章;1988年是命題作文《習慣》等。
這一階段高考作文題逐漸擺脫了泛政治化的傾向,由關注政治熱點向關注社會熱點轉化。
第三階段(1990年-1999年)
材料作文為主,關注社會道德和修養品行
部分全國高考作文試題是:1990年: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去玫瑰園,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裏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個女兒告訴母親,“這裏真好,每個刺上麵都有花”。根據這一材料寫一篇議論文;1991年:描寫圓的想象物;1993年:就“幫人補課要不要收取報酬”寫一篇廣播稿;1994年:記敘文《嚐試》;1995年:議論文《鳥的評說》;1997年:根據兩則助人為樂的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等等。
這一階段我國處在深化改革的年代,高考作文命題由以關注社會熱點為主轉向關注社會道德,關注修養品行,關注精神空間。
第四階段(2000年-2009年)
以話題作文為主,體現人文精神
部分全國高考作文試題是:2000年是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1年是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2年是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2003年是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為話題寫一篇文章。2004年為家庭教育的材料作文,2005年為“跑的體驗”,2006年為“談意氣”,2007年為“詩意的生活”。2008年為根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2009年為材料作文一卷是動物學本領,二卷是根據道爾頓等人在失意之時把握轉機一類的故事,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這些作文題目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緊密聯係,同時又從不同角度反映出生活的不同側麵,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體現了人們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探索,體現了語文學習和關注人生世態的密切關係,尤其是作文與人生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