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鶴寧的演講一般是進入企業,一家公司50至60個人,一般最多報名5個、10個,超過10個的都很少。因為首先課程價位不低,其次一家公司隻有一個老板,而一個老板下麵隻有幾個主管,所以最多是老板帶著幾個主管一起去學習,其他的人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所以,這樣一來,效率就很有限。於是鶴寧就想,有沒有可能把所有的老板聚集在一起呢?平時一場隻麵對一個老板和所有的員工,那麼如果一場演講麵對200個老板,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於是,鶴寧就精心製作了一套安之機構課程推廣的方案,然後讓她的助理們打電話約每一家公司的老板,帶著五六個高層,一起來聽她的推廣課程,因為來的基本上都是準客戶,所以這樣講一場就等於以前講五場、十場、二十場,效率大大提高了!
可是,這樣一來,鶴寧又發現新的問題了。因為每一場要約那麼多老板,一個一個地約,很辛苦,而且老板一般都很忙,要約他們來聽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不可以找到一個老板們聚集的地方呢?
哪裏才是老板們特別是愛學習的老板們聚集的地方呢?當然是同行的課堂上!很多培訓業同行的課堂上都有很多的老板,而且都是愛學習的老板。
想到這裏,鶴寧覺得自己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很多人說同行是冤家,但鶴寧不這麼認為。在她看來,同行應該是最好的合作夥伴,應該聯盟起來共同發展。因為大家都是去開發市場、去找顧客來上課,而且大家課程都不一樣,那何不聯合起來,我把我的資源給你,你把你的資源給我,我的同學會你來講一下,你的同學會我來講一下,這樣不是可以資源共享、事半功倍嗎?二十一世紀絕對是一個合作的時代,而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
想到就去做!鶴寧開始有選擇地去參加一些同行的課程,在這些課程結束後一般都會有一個同學會,鶴寧就會與這些同學會的會長建立好的聯係。於是,會長們會在每次同學會上隆重介紹鶴寧,然後請鶴寧在會上演講。
有一次,鶴寧去參加香港馮兩努老師的課程,當時那個課程的學費是八千多,去上課的都是大老板。同學會上,一共有46位老板參加,鶴寧上去演講了一個小時,剛一講完,就有一位六十幾歲的阿姨跑上台來報名,而且一報報了兩個,給她的女兒也報了一個名!她的這一舉動激勵了很多學員,他們紛紛走上講台,排了很長的隊報名。結果,那一場46人聽課,有43人報名!打破了鶴寧之前所有演講的紀錄。
當時,報名的老板中有一位是萊克斯頓服飾的董事長,姓溫,當年溫老板還隻有27歲,但已經是開著“大奔”的億萬富翁了。而鶴寧當時還沒有車,於是演講完,準備走路回家。溫老板見狀,便主動要求送她。當年22歲的鶴寧坐在溫老板的“大奔”上,感歎道:
馮兩努同學會上,46人聽鶴寧的課,成交了43人
“我什麼時候才能開上大奔啊?”
溫總說:“徐老師,你這麼年輕又這麼優秀,很快就會開上你夢想板中的寶馬車的!”
鶴寧聽後大受激勵,也愈發加速了她購買寶馬的日程。
從那一堂課之後,鶴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人際圈,身邊有了很多開“大奔”的朋友,而且這些朋友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願都很強,都很願意幫助年輕努力的鶴寧,為鶴寧的事業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局麵
2 23歲買寶馬,她還有更高目標
當鶴寧發現選擇與教育訓練界同行合作是個能“釣到大魚的好池塘”後,她便不斷加強了這方麵的合作,因為陳老師告訴她“有效的方法要重複做,加強做。”於是,鶴寧做得越來越輕鬆,漸漸從原來那種什麼場都去講的“苦哈哈”的狀態解脫了出來。
鶴寧加入安之機構一整年,也就是2003年4月,她終於把夢想板中的紅色敞篷寶馬車開回了家。她曾經說過自己對車不是很感興趣,但提車的那一刻,她還是抑製不住內心的興奮之情。而徐爸爸則更是對車愛不釋手!徐爸爸是幾十年的老司機了,開過手扶拖拉機,開過大貨車,開過大巴,開過的士,如今坐進這輛世界級的名車裏,他的眼睛模糊了!看到父親滿足的表情,鶴寧也流下了欣慰的淚水。是啊,有什麼能比在父母健在的時候有能力報答他們更令人快樂的事情呢!
但是,徐鶴寧是一個永不滿足,永遠向更高標準挑戰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