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羲之練“鵝掌戲”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他寫出的字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氣勢飛動,他的書法為曆代學書者推崇,被尊為書聖,影響極大。

王羲之書法高妙,除了他超乎常人的勤學苦練書法基本功外,注意鍛煉身體,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王羲之為了寫好字,特別注意臂力、腕力、指力的鍛煉,他經常練刀、練劍;經常到江邊撿起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卵石,時而握入掌中,振臂拋出;時而將大如盆盂的卵石托在掌中,上下翻動,再投入河中;時而又把小如彈丸的卵石夾在指間,向遠處彈去。為了更有效地鍛煉身體,他還自編了一套健身體操——鵝掌戲,這不但鍛煉了身體,也啟發了他的書法技藝。

說起鵝來,王羲之不論寫字還是健身,都與鵝有關,在這方麵,有許多佳話被後人作為故事所傳頌。

王羲之大概是先天不足,幼時遲鈍笨拙。他吐字不清,常把“我”字說成“鵝”。再加上他走起路來,搖搖擺擺,活像一隻笨鵝。於是“笨鵝”便成了他的渾名。當初,誰一說出“鵝”字,他就惱怒。後來聽慣了,也就不覺得什麼了。

王羲之小時候,常常站在池旁河畔,凝神注目地觀賞鵝的習性和一舉一動,他用於健身的“鵝掌戲”就是根據鵝掌劃水的動作創編出來的。王羲之看到那一群群雪白的鵝,挺著胸,伸長脖子,藐視糞土中的雞群,汙水中的鴨子,宛如一個昂首天外的才子或凱旋歸來的將軍。鵝愛幹淨,白毛紅足鶴頂紅,非清澈的碧波不遊,誌趣何等高潔!由此,他又想到了天鵝,飄逸灑脫,大有君子之風度,實在逗人喜愛。就這樣,王羲之漸漸地愛上了鵝,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愈愛愈深。

王羲之愛鵝成癖。晚年棄官回家,遷居山陰(舊縣名,今紹興)。原因之一是山陰為水鄉澤國,不僅山清水秀,風光幽美,而且養鵝的特別多。他見了鵝就挪不動腳,癡癡呆呆地看不夠。

許多藝術家都有他的特殊癖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有的愛養魚。但是王羲之卻有特殊的愛好——養鵝。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酷愛王羲之的書法,苦於無法晉見。他聽說王羲之有愛鵝之癖,立誌養鵝馴鵝。他養的一群鵝,能按他的號令列隊起舞,齊聲鳴叫。喂食的時候,能一齊進食,不爭先後。王羲之路過此地,專門拜訪,果然名不虛傳。當王羲之離開他家時,群鵝列隊歡送,大有依依不舍之情。王羲之見此情景非常受感動。於是,王羲之同這個道士商量要買下這群鵝。道士說:“賤貴不賣,可是如給抄一本《道德經》,便可贈送。”王羲之喜出望外,當即返回,俯案疾書。時天氣炎熱,揮汗如雨,他也顧不得擦。一直抄了七天七夜,才換來這群“義士鵝”。這段白鵝換書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

王羲之幼年雖笨,可舍得下笨工夫,終於由笨變巧,成了一代書聖。王羲之所以能成為書聖,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他一生愛鵝、養鵝有關。據說,王羲之在鵝身上悟出了不少書法道理。他認為,字雖由手寫出,然而卻是真情實感的心靈流露,所以說,學書法不能僅僅限於筆端紙麵之間,還要研究一番寫字與做人的學問,隻有人品高潔,書法才能超凡入聖。這裏的“人品高潔”就是從鵝的習性中悟出的。好鵝如一團白雪,瑩瑩發光,一塵不染,喜歡在清水中遊動,羽毛本來已經很白,還要經常在幹淨的水中洗滌,這不正是鵝的高潔之處嗎?人品就應該像白鵝這樣高潔。王羲之正是按照這種品格來修養自己的,這或許就是“人品高潔,才能書法超凡”的緣故吧。

王羲之成為一代書聖,並非一日之功,而是終生刻苦練習的結果。要終生不間斷練習,就必須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王羲之長期操練“鵝掌戲”,使他身體強健,這為他終生苦練書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所以說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能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與他長期操練“鵝掌戲”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