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釋分二。初立科。二正解。今初。
雲何解釋分。此有三種。所謂顯示實義故。對治邪執故。分別修行正道相故 顯示實義以除疑。對治邪執以去執。即是起信。分別修行正道相。即是紹佛種也。
二正解三。初顯示實義。二對治邪執。三分別修行正道相。初中三。初總標二門。次各釋二門。三結示不離。今初。
此中顯示實義者。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不相離故 一心。即指眾生現前介爾心也。言二種門者。非是前後左右名為二也。秖是隨緣不變。即此生滅心名真如門。不變隨緣。即此真如心名生滅門。正所謂是舍唯有一門。亦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但迷之則生死始。則真如舉體而為生滅。悟之則輪回息。則生滅當體便是真如。故約迷悟而明二種門也。又對迷說悟。即生滅門。迷悟平等。乃真如門。言此二門各攝一切法者。謂約真如門。則攝百界千如五位百法。一一無非真如。性恒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約生滅門。亦攝百界千如五位百法。一一無非生滅。以六凡諸法。是迷染因緣所成。四聖諸法。是悟淨因緣所成。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從生滅因緣而顯示故。言以此展轉不相離者。謂離一心真如。則無生滅可得。如離於方。別無迷悟。亦如離於濕性。別無冰水。離一心生滅。亦無真如可得。如離迷悟。別無有方。亦如離於冰水。別無濕性也。問。何故依於一心。示二門耶。答。一切諸法。法爾有此二門。所以諸佛說法。常依二諦。心真如門。即真諦。心生滅門。即俗諦。雖雲二諦。唯是一法。所以二諦圓融。不可思議。故各攝一切法。展轉不相離也。又全性起逆順兩修。名生滅門。全逆順兩修不改一性。名真如門。又全理成事。名生滅門。全事即理。名真如門。又分別事理。名生滅門。泯絕事理。名真如門。又即權而實。名真如門。即實而權。名生滅門。又分別權實。名生滅門。權實不二。名真如門。又為實施權。依真如門說生滅門。開權顯實。指生滅門即真如門。又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皆生滅門。理則非權非實。名真如門。又隨智說。則生滅即真如門。隨情說。則真如即生滅門。隨情智說。則依於一心。有二種門也。問。既二門即是二諦。且七種二諦。如何相攝。答。若實有為俗。實有滅為真。俗即生滅門中執相應染所攝。真則與而言之。是生滅門中相似覺攝。奪而言之。秖是不斷相應染攝。以是分別法執所取境故。若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俗亦執相應染所攝。真乃真如門中空義少分所攝。若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為真。俗同前攝。真乃生滅門中本覺義攝。亦攝真如門中少分空義。若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俗同前攝。真即真如門攝。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俗即生滅門中不覺義攝。亦攝相似覺義。真即生滅門中本覺義攝。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俗同前攝。真即真如門攝。若幻有幻有即空不有不空皆名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俗即心生滅門。真即心真如門。方是此論之本旨也。問。五種三諦。如何相攝。答。幻有為俗。同前執相應染所攝。即空不空為真。點此不空名中道者。空即真如門中空義少分。中即生滅門中本覺義耳。若一切法趣空不空。點此不空名中道者。空即真如門中空義。中即真如門中不空義也。若分幻有幻有即空之俗以為真俗兩諦。指不有不空之真名中諦者。俗是執相應染所攝。真是相似覺攝。中是本覺攝也。若一切法趣中者。俗與真仍同前攝。中乃真如門中不空義攝也。若圓妙三諦者。真即真如門中空義。俗即全攝生滅門中覺不覺義。中即真如門中不空義也。一心二門。展轉不相離故。所以一心三諦圓融不可思議。須知理中本具三諦。但以理融事。則無事而非理。故束三為二。事中亦具三諦。但以事顯理。則無理而非事。故束三為一也。
次各釋二門二。初釋心真如門。二釋心生滅門。初中二。初正釋此心真如相。二即示大乘體。初又二。初正詮法體。二明隨順悟入。初又二。初借言詮法。二顯法離言。今初。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故 心。即指眾生現前介爾之心。真。謂其性不妄。以非肉團。亦非緣影。非有內外中間過現未來分劑方隅等妄相故。如。謂其性不異。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增無減。無別異故。蓋真如不變隨緣。舉體而為眾生現前介爾之心。此心隨緣不變。仍即真如法界全體。故雲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從來無二。強名為一。諸法本源。強名法界。絕待無外。強名曰大。一相無相。無差別相。強名總相。可軌可持。強名為法。無所不通。強名為門。譬如大海。舉體成漚。研此一漚。別無自體。唯攬大海濕性為體。隻此一漚濕性。便是大海全體濕性。更非有二性。更非有別相故。又如日光。舉體入隙。研此隙光。別無自體。唯攬日輪光明為體。隻此一隙明性。便是日輪全體明性。更非有二性。更非有別相故。以心本性下。釋成此義。謂以眾生現前介爾心之本性。前無始。故不生。後無終。故不滅。譬如虛空。非是暫有。非可暫無。而亦不同虛空對色所顯之相。故不得已。強名之為不生不滅相也。此中應有問曰。經中每言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今現見一切諸法。種種生滅差別。豈非即是心之生滅。胡雲不生不滅相耶。故今釋曰。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譬如翳目。妄見空華。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譬如翳病既除。則無空華起滅相也。是故心之真如。即是諸法真如。諸法真如。即心真如。心既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所以諸法亦即從本已來。性離語言。乃至不可破壞也。是則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一切假實國土。究竟唯一淨心為體。一心之外。更無餘法。故不得已。說名為真如也。
二顯法離言
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此明心真如性。即是一切法真如性。言語道斷。故不可言說。心行處滅。故不可分別。且如世間諸物。尚且喚火不熱。喚水不濕。故亦不可言說。念火不燒。念水不浸。故亦不可分別。況複真如第一義諦。離過絕非。唯是自覺聖智之所冥證。如何而可言說及分別耶。以一切言說。唯是假名。非有實義。但隨妄念之所強立。畢竟無所有故。此中應有問曰。既雲不可言說。則真如二字。獨非言耶。既雲不可分別。則真如不生滅相。獨非相耶。故今釋曰。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而已。如唯識論雲。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文)即是言說中極。以言遣言之旨也。又恐迷者聞此遣言。謬計有法可遣。故雲。非其體性有少可遣。仍恐迷者聞說無遣。謬計有法可立。故雲非其體性有少可立。夫非少可遣。則非頑空。非少可立。則非幻有。由非幻有。故成真實空義。由非頑空。故成真實不空義也。梁本雲。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大佛頂經雲。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生滅去來。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是無可遣義。又雲。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即是無可立義。初正詮法體竟。
二明隨順悟入
問曰。若如是者。眾生雲何隨順悟入。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為悟入 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實性。亦是一切說之實性。亦是一切念之實性。故原不在一切法一切說一切念外。但以不變隨緣。舉體而為能說所說能念所念。隨緣不變。舉凡能說所說能念所念。皆是真如性恒平等。無別異故。眾生不知。於真如平等法中。妄計能所說念以為實有。則是違逆真如。然終不出真如性外。亦可名為理即隨順。若即此妄念。聞大乘法。能知無性。是為名字隨順。若令此知念念相續以成思慧。是為觀行隨順。若令此知任運淳熟以成修慧。是為相似隨順。若由此知助發妙觀察智。觸證真如。是為妄念都盡。即是分證隨順。轉名為悟入也。問。妄念都盡。應是究竟位相。何名分證。答。真見道時。一切分別不現行故。所證真如無分劑故。亦得名都盡也。此後所有增進。並是無漏智品。名為真修。不同有漏聞思修慧。名為緣修。是故不複名妄念也。問。真修增進。固不名妄念矣。出觀之時。仍有微細無明妄念現行。那名都盡。答。出觀偶起微細妄念。即不名為隨順。所謂唯聖罔念作狂也。名字能知妄念無性。亦即名為隨順。所謂唯狂克念作聖也。以要言之。理即純逆。究竟純順。名字以上。等覺以下。皆悉逆順相雜。譬如初夜白月。至十四夜。明雖漸增。黑相未盡。但分證已得無漏。永不退轉。譬如哉生明月。光照大地。亦得名為妄念都盡也。初正釋此心真如相竟。
二即示大乘體二。初略標釋。二廣釋成。今初。
複次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一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 真如離言說相。仍依言說建立者。望下生滅門故。強於無名相體。借此假名說之。令人因假名指。得見實體月也。然真如尚非是一。安有二別。特以遍計本無。依他如幻。故名為真實空。圓成本具。複名真實不空。由空遍計依他。方顯圓成不空。譬如了蛇非有。達繩非實。方顯麻體不空。由見圓成不空。方信遍依非有。譬如見麻四微。則知蛇固本無。繩亦非實也。隻此眾生現前介爾心性。本無實我實法。亦無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別幻相。故雲究竟遠離不實之相。由此顯示心性全妄即真。真常獨露。故雲顯實體也。既顯實體。則知此心本性。法爾具足無邊功德。所謂理具三千。事造三千。一切德相。一切業用。同真如體。無分別故。故得塵塵華藏。念念毗盧。互遍互融。亦無所在。以空與不空。唯是一心真如體故。此真如體。即是大乘體也。
二廣釋成三。初釋空義。二釋不空義。今初。
複次真實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亦)一(亦)異相。非非一(非)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證)故立為空。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 此申明真實空者。但表真如體上。本無染妄。故以空字遮其妄有。非指此空以為真如體也。現前介爾心性。從本已來。覓之了不可得。如何得與染法相應。如何得有差別法相。何處可容虛妄分別。是故有無四相。一異四相。無不皆空。乃至一切妄分別心。總不能觸證此心性也。然雖雲妄分別心所不能觸。隻此妄分別心。便自覓之了不可得。乃至一切染法。本不可得。一切差別。本不可得。豈俟以空遣之。然後空耶。若遣妄存空。空仍是妄。今言空者。但遮妄念以明本空。非指此空為真如也。
二釋不空義
言真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圓滿。故名不空。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者之所證故 此申明真實不空者。但能了達妄念本空。即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圓滿。故以不空表之。不同妄念所計不空相也。若以妄念所計不空為真如相。則同餘宗所計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為真如。其謬甚矣。文中常恒。是常德。不變。是我德。淨法。是淨德。圓體。是樂德。四德不可思議。故唯離念者之所證也。初釋真如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