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釋異相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相差別故 不唯無漏覺相。與有漏無明。其相各別。即就無漏法中。四智菩提。三身。四土。乃至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種種幻用。相各差別。又就有漏法中。心王。心所。相見自證。現行種子。及諸分段變易因果種種幻用。相各差別。然此幻用差別無性。常異而同。即此無性真如無差別故。遍攝一切差別之法皆入一法。即此一法所攝一切差別之法。隨拈一法。亦複還攝一切諸法。故得重重無盡。無盡重重。並由此同異二相而顯示也。初正釋心生滅竟。

二明生滅因緣二。初明迷染因緣。二明悟淨因緣初中二。初總明依心故轉。二別釋意及意識。今初。

複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意。識轉 生滅雖無自性。全體真如。而真如不變隨緣。舉體成生滅時。於生滅中。須論因緣。方免邪因及無因過。此則第八與前七識。互為因果。唯識理成也。眾生者。五蘊和合之假名也。心者。第八識也。意者。第七識也。意識者。第六識並前五識也。第八為根本依。第七方轉。第七為染淨依。第六方轉。第六為分別依。前五方轉。故雲依心意及意識轉也。

二別釋意及意識二。初釋意。二釋意識。今初。

此義雲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 謂阿賴耶識中。法爾有第七識種子。及有根本無明種子。由無始來。第七與第八識恒俱轉故。第七識與恒行不共無明。定相應故。於一真如無相體上。令心心所。分體分用。分見分相。起諸取著。相似相續。皆以第七識為染汙依故說此第七識名為意也。意者。依義。依第七識。方令第八受賴耶名及異熟名。方令前六成有漏義。故名染依。若第七識之人我執斷。則第八識舍賴耶名。第六生空智果恒得現前。前五不起諸有漏業。若第七識之法我執斷。則第八識舍異熟名。轉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自亦平等性智恒共相應。第六法空智果恒得現前。前五轉為成事智品。故又名淨依也。如釋摩訶衍論。引顯了契經雲。種種心識。雖有無量。唯末那轉。無有餘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識。具足十一義。無所不作故。此之謂也。

此意複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 由第七識。恒與法癡相應。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自與第八。無始恒轉。令前六識。依之得轉。心實無動。由不覺故。謂之為動。動即是現行轉。現行之體。即自證分。名為業相。是則一切心王心所業相皆依第七無明而起。名為依他起性。故直名此第七為業識也。若觀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真如門。

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 由第七識恒行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諸心王心所。法爾各有能見境相。名為見分。故直名此第七為轉識也。若觀一切境界無是見者。則見無見相。即得入真如門。

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 由第七識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心心所起現行時。法爾各有所現境界。名為相分。諸心心所之體。猶如明鏡。見分如光。相分如所現像。若非第七執藏之力。則第八何由幻現三界三類性境。若非第七為第六不共親依。則第六何由遍現一切假實諸法。若非第七為前五染淨共依。則前五何由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故直名此第七為現識也。若觀一切境界無非見者。則境無境相。即得入真如門。

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 由第七識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心心所現行轉時。幻成見相二分。複由第七人我法我二見力故。自既妄執第八見分以為實我實法。成染分別。複為第六識之不共親依。為前五識之染淨依。令前六識。分別染淨諸差別法。故直名此第七為智識也。若觀分別及所分別皆無自性。則智無智相。即得入真如門。

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不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 由第七識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於真常中。妄見生滅。又不能知刹那不住。當體寂滅。於生滅中。妄見相續。是故念念內執第八為自我法。令其受熏持種。招異熟果。念念為外六轉識依。令其憶念過去。分別未來。若非第七俱生法執為前六依。則第八識便不受前七熏。持有漏種以無能熏之前七。即無所熏之第八故。第六識亦不憶念過去。分別未來。以無所依之七八。即無能依之第六故。故直名此第七為相續識也。如釋論中。引法門契經雲。第七識有殊勝力故。或時造作持藏之用。或時造作分別之依。此之謂也。若觀心性刹那不住。當體寂滅。則相續無相續相。即得入真如門。

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八識)心為自性。離(八識)心則無六塵境界。何以故。一切諸法。以(第八)心為主。從(第七)妄念起。凡(八識)所分別。皆分別(八識)自心(所變相分)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此承上文。止由第七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內緣第八。起二我執。外為六依。令起妄念。故有世間一切依正等法。此一切法。皆是八種識心所變。即以八識心為自性。若離能變之八種識心。何有所變六塵境界可得。是則一切諸法。悉皆不離第八本識。故雲以心為主。皆從第七無明幻現。故雲從妄念起也。第八分別三類性境。還是第八所變相分。第七分別。虛妄我法。還是第七所變相分。第六分別一切諸法。還是第六所變相分。前五分別五塵性境。還是前五所變相分。故雲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也。譬如有人。大張其眼。求覓已眼。終不能見。心亦如是。故雲心不見心也。然眼不自見。猶有他人能見其眼。心不見心。必無他人能見其心。故雲無相可得也。問。若無他人能見心者。雲何說有他心智通。答。由起妄念。妄有緣影。遂令他心智者。托此為質。變相而緣。名了他心。其實緣影。即是所變相分之影。非是心體。亦非見分。心體及心見分。並無形相。決不可見。故如來雲。我以佛眼。猶不能見眾生之心。雲何癡人。說有心相可得也。問。第七緣第八之見分。執為實我實法。是名以心緣心。豈非心見心耶。答。第七設能見第八者。應名現量。何名非量。故知一切心心所之見分。皆無形相可得。決定不可見也。夫能變之心。尚自無相可見。則所變境界。又豈有實。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謂依第七不共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令心心所。轉成四分。則此世間一切境界。不過皆是自心心所相分。心心所體如鏡相分如鏡中像。像不離鏡。別無自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除卻諸心心所生滅之外。何嚐有法自生滅耶。初釋意竟。

二釋意識

言意識者。謂一切凡夫。依相續識。執我我所。種種妄取六塵境界。亦名分離識。亦名分別事識。以依見愛等熏而增長故 前六種識。總名了別境識。今舉第六。攝前五也。但言一切凡夫者。且約迷染因緣言也。依相續識者。以第七識為染淨依。第七恒與第八俱轉。無始不斷。故名相續識也。執我我所者。第七但有俱生我執。第六依之。遍起分別俱生我及我所執也。種種妄取六塵境界者。第六或與前五俱起。名為同時意識。則取現在色聲香味觸之境界。名為五塵。或唯自起。名為獨頭意識。則取過現未來一切境界。若於夢中。則取夢中所現境界。若入禪定。則取四禪四空所有境界。皆名為法塵也。亦名分離識者。眼識但緣自所變色。乃至身識但緣自所變觸。意識雖能遍緣。而不能知諸塵無性。唯是自心。故名分離識也。亦名分別事識者。六塵妄境。名之為事。不知無性之理。故名分別事識也。以依見愛等熏而增長故者。愛。即六識相應種種鈍使。見。即第六相應種種利使。現行熏成種子。種子複起現行。故增長也。初明迷染因緣竟。

二明悟淨因緣二。初總明悟有淺深。二詳釋淺深差別。今初。

無始無明熏所起識。非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猶未知盡。唯有如來。能總明了 無始無明。即第七識俱生法癡。名為根本住地無明。由此無明。不如實知真法一故。所以眾生從無始來。真如不變隨緣。法爾有八種識。第七為能執。第八為所執。第八為所熏。前七為能熏。前七為能依。第八為所依。凡夫世智。固不能知。二乘真智。亦所不達。以如來為鈍根人。但說蘊處界法。破其我執。未曾明言七八二種識故。解行地菩薩。即信成就發心之後。便名為解行地。唯識所謂資糧加行二種位也。秉大乘教。修行修心滿十千劫。方得發心。入解行地。方於藏識境界。能學觀察。所謂尋思名。尋思義。尋思名義自性。尋思名義差別。皆是假有實無。唯識所現。故雲。大乘菩薩。恒觀意言為境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者。謂通達位。真見道故。從此分分斷障。分分證真如也。至究竟地。猶末知盡者。謂十地滿足。猶有極微細所知愚也。唯有如來能總明了者。謂窮盡心識本源。通達心識性相。無餘惑也。此中談理唯實。明位兼權者。為收一切機故。若論一乘實教。則初心便觀如來藏性不變隨緣。能知八識之相差別建立。又觀如來藏性隨緣不變。能知八識之性唯一真如。則有名字證得如來智慧。乃至究竟證得如來智慧。具如前文所明也。

二詳釋淺深差別三。初總明義深。二別示次第。三結示二障。今初。

此義雲何。以其心性本來清淨。無明力故。染心相現。雖有染心。而常明潔。無有改變。複以本性無分別故。雖複遍生一切境界。而無變易 心性。通指八識心王及諸心所之性。即是真如不變性也。無明。即指第七識相應之微細法癡。不如實知真法一也。染心相現。通指八識心王及諸心所。皆有四分依他相起也。而常明潔無有改變者。心王心所各各四分。既皆全攬真如為體。真如隨緣不變。故常明潔。如金作諸器。諸器皆金也。複以本性無分別故等者。偏指心王心所所變相分。亦以心性為體。全體心性。曾無變易。決無心外之境界也。

以不覺一法界故。不相應無明分別起。生諸染心 不相應無明者。正指第八識中無明種子。不與第八識現行相應也。此明雖由無始已來無明力故。法爾有此八識及諸心所各各四分。乃至一切境界。然此諸法。原無改變。原無變易。仍是一真法界。若能念念觀察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真如門。即為證得如來智慧。特以偶爾失照。不覺一法界故。則第八識中無明種子。即與前七相應。而現行分別遂起。複生諸染心也。

如是之義。甚深難測。唯佛能知。非餘所了 謂第八識中無明種子。隻須一念不覺。便起現行而生染心。此雖等覺菩薩。未轉異熟識為無垢識尚未能盡其源。唯佛位中。既與大圓鏡智相應。方能通達其性相之邊底也。初總明義深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