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約因緣互相成辨釋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事乃成辨。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或雖有知而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燒木者。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真如體熏因力。若不遇佛諸菩薩等善知識緣。或雖遇緣。而不修勝行。不生智慧不斷煩惱。能得涅槃。無有是處 木中火性。譬賴耶中無漏種也若無人知。譬不遇善知識緣也。不施功譬不修勝行也。出火。譬生智慧也。燒木。譬斷煩惱。壞和合識也。法合可知。

又複雖有善知識緣。倘內無真實習因力。亦必不能厭生死苦。求涅槃樂 此如極濕之木。不能即鑽出火也。瑜伽依此。權立五性差別。以其無明煩惱尤厚。覆無漏種。雖有而竟似無故也。

要因緣具足。乃能如是。雲何具足。謂自相續中。有熏習力。諸佛菩薩。慈悲攝護乃能厭生死苦。信有涅槃。種諸善根。修習成熟。以是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令修勝行。乃至成佛。入於涅槃 自相續中。謂全攬真如以為阿賴耶識。此識無始展轉傳來。依之建立假名眾生。雖念念滅。即念念生。恒轉如流。故名自相續也。有熏習力者。一無始本住種性熏。二積劫聞所成種熏。此二皆名為內因也。諸佛菩薩慈悲攝護者。一平等緣攝護。二差別緣攝護。此二皆名為外緣也。須知必要差別攝護。及聞所成種熏。方能展轉增其勝因勝緣。以至成佛入大涅槃耳。初釋體熏竟。

二釋用熏二。初略標。二各釋。今初。

用熏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一差別緣。二平等緣 真如無二。亦無不二。以無二故。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以無不二故。一一生。一一佛。各皆全體真如。以無二故。即無能熏所熏。以無不二故。得論能熏所熏。又設唯無二。固無能熏所熏。設唯無不二。亦無能熏所熏。以生與佛一向二故。生不能感。佛不能應。今由不二而二。乃得論用熏也。又由無二即無不二。所以有差別緣。由無不二即是無二。所以有平等緣。又由有差別緣。故佛不能度無緣者。有平等緣。故佛度生終不休息也。

二各釋二。初釋差別緣。二釋平等緣。今初。

差別緣者。謂諸眾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隨所應化而為現身。或為父母。或為妻子。或為眷屬。或為仆使。或為知友。或作冤家。或複示現天等形。或以四攝。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薩提行緣。以大悲柔軟心。廣大福智藏。熏所應化一切眾生。令其見聞。乃至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此緣有二。一近緣。速得菩提故。二遠緣。久遠方得故。此二差別。複各二種。一增行緣。二入道緣 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即是無漏種現體熏。內因為能感也。隨所應化而為現身。即是果上真如用熏。外緣為能應也。或為父母。乃至天王等形。令其見也。或以四攝乃至菩提行緣。令其見且聞也。或作冤家者。如提婆達多等。餘皆可知。四攝。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謂施。戒忍進禪慧。菩提行。謂四種三昧。三十七道品等。無量行門。大悲柔軟心者。同體大悲。視諸眾生。猶如自己。無粗獷也。廣大福智藏者。圓極修德。等真法性。恒作利益。無窮盡也。熏所應化令其見聞者。即是感應道交也。乃至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者。不唯見聞應化事法。能為增上勝緣。即如來及菩薩等所有形像。令人憶念瞻禮。並屬真如用熏。良以三身宛然。四德無減故也。速得菩提。名近緣。久遠方得。名遠緣。可見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並賴善知識緣也。從初發心。即賴此緣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賴此緣增行入道。可見若欲增行入道。並賴善知識緣也。福德緣因。名增行緣。智慧了因。名入道緣。

二釋平等緣

平等緣者。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以平等智慧。平等誌願。普欲拔濟一切眾生。任運相續。常無斷絕。以此智願熏眾生故。令其憶念諸佛菩薩。或見或聞而作利益(令其)入淨三昧。隨所斷障。得無礙眼。於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現見無量諸佛及諸菩薩 平等智慧。即了達一切生佛唯一真如之智慧也。有此平等智慧。則必有平等誌願。所謂無作四弘誓也。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所以任運無斷。熏眾生也。淨三昧。即是真如三昧。隨所斷障等者。如初地斷異生性障。能見百世界中諸佛菩薩。二地斷邪行障。能見千世界中諸佛菩薩。乃至地地轉增。具如華嚴十地品中所明也。二釋真熏義別中。初標。二釋竟。

三結判

此體用熏複有二別。一未相應二已相應。未相應者。謂凡夫二乘。初行菩薩。以依意意識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無分別心修行。未與真如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未與真如用相應故 凡夫。謂三乘外凡。二乘。謂有學無學。初行菩薩。謂內凡也。二乘不知有第七識。唯依第六修生空觀。名為依意識熏。菩薩已知有第七識。雖依第六修法空觀。即名依意及意識熏。然第七識。未能轉與平等性智相應。第六識。未能轉與法空無漏妙觀察智相應。雖得生空妙觀察智。未是大乘根本無分別智。以其未證法空所顯真如體故。既未證體。何能起後得無分別智。而成真如自在業用也哉。

已相應者。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一切如來自體相應故。得自在業。與一切如來智用相應故。唯依法力。任運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法身菩薩。謂漸教初歡喜地。頓教初發心住也。所證真如。即是一切如來自體。無二體故。既已分證其體。即必分同其用。故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也。此後並是無功用道。故雲任運修行等。三釋熏習淨法竟。

四結判斷與不斷

複次染熏習。從無始來不斷。成佛乃斷。淨熏習。盡於未來。畢竟無斷以真如法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染至成佛乃斷。所謂無明無始而有終也。淨則畢竟無斷。所謂始覺有始而無終也。染淨皆依真如本覺。所謂本覺無始而無終也。譬如依方故迷。迷與方皆無始。依迷有悟。悟與方皆無終。方外別無迷悟。迷悟之外亦別無方。以不變之方。必隨迷悟兩緣。故真如即生滅。以迷悟兩緣。終不能令方改。故生滅即真如。然迷則違方而舉足鹹非。悟則順方而去來如意。故須返迷歸悟也。問。唯識論雲。佛果更無能熏所熏。今雲用熏習起故無有斷。如何會通。答。今言妄心滅法身顯。即唯識佛無能熏所熏義也。唯識論言。所化有情為盡期故。窮未來際。四智心品無斷無盡。即今用熏習無斷義也。思之。初正釋生滅因緣相竟。

二顯示大乘體相用者。由前立義分雲。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今釋此心生滅因緣相既畢。故須顯示此心大乘體相用也。文為二。初顯示體相。二顯示用。初中二。初正顯示。二釋疑。今初。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恒究竟 此先示大乘體也。一切凡夫。即六凡法界。並聲聞等。則成十法界也。一一凡夫。乃至一一諸佛。無不各具真如全體。而亦無二真如。在迷不減。在悟不增。前際無始。後際無終。故雲常恒究竟也。

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淨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恒沙義。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此示大乘自體相也。一切眾生心。既本具真如體。即本具真如相。非俟成佛而後有之。故名真如自體相也。非同非異者。約翻染差別。故非同。約唯一真如。故非異也。依真如體。本具如此真實德相。故約凡夫日用不知。但名為如來藏。約諸佛出障圓明。轉名為法身也。初正顯示竟。

二釋疑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雲何今說具足一切諸功德相 上說真如離一切相。即指真如門中所說義也。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 同一味者。同無漏味也。同一真者。如如及如如智。即是一真法界也。離分別相者。非諸凡夫二乘權位菩薩所能測識也。無二性故者。唯是圓成實性所攝也。

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雲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為無明(然而)心性本淨。無明不起(是故)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也)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然而)心性無見。則無不見(是故)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也)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於恒沙虛妄雜染(然而)以心性無動故(是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恒沙清淨功德相義(也)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然而)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之法。無有斷絕(由其本具如此德相)故說真如名如來藏(由其證此本具德相)亦複名為如來法身 因該果海。名如來藏。亦可名為理即法身。果徹因源。名為法身。亦可名為究竟如來藏也。初顯示體相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