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心理素質對學生發展與成才的影響(1 / 1)

7.心理素質對學生發展與成才的影響

心理素質是指人在先天遺傳基礎上發展和培養的良好心理品質。它包括智力因素:認知、運籌、決策。非智力因素:需要、動機、情感。複合因素:意誌、氣質、審美、社交、道德等。心理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和歸宿,綜合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依賴於心理素質。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發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心理素質狀況影響學生生理健康

學生生理健康狀況主要表現在體力與精力兩方麵。心理素質好的學生普遍體力好、精力充沛,行動具有靈活性、平衡性、敏捷性,對事物的關注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普遍表現出表情、動作呆板僵硬,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定,不愛好體育運動,羞於與人交往,嚴重者還伴有某些身體疾病,如失眠、胃病、內分泌失調,甚至精神分裂等。表麵看這些疾病是生理性的,實質上其產生的原因都是長期的心理壓抑、緊張或心理焦慮。人是身心一體的動物,不良的心理因素往往能導致生理疾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可見,心理素質是影響學生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素質狀況影響學生思維方式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心智共同發展的過程,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智能發展。

(1)心理素質影響學生思維方式形成

從科學角度講,影響人思維的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個人心理素質狀況對於保證思維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有巨大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往往心神不寧、缺乏穩定性,幹擾冷靜理智的思考,遇到問題,要麼優柔寡斷,要麼任性、感情用事。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則相反,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分析、比較、判斷能力。

(2)心理素質影響學生知識結構完善

現代科學發展高度分化和綜合的趨勢,要求學生具備完善合理的知識結構,而完善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形成,除了依賴於學校教育這個外環境外,更依賴於個人興趣、愛好、需求、動機等,即心理內環境。心理素質狀況不佳的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特別對新事物采取抵製態度,阻礙了對新知識的吸納。而心理素質狀況好的學生,興趣廣泛,樂於接受新事物,往往通過輔選第二專業、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等積極涉足新的知識領域,因而能夠建立起相對合理和完善的知識結構。

心理素質狀況影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包括政治觀、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穩定,以及現代社會突出要求的競爭意識增強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行,人們政治觀念淡漠,價值取向趨向功利化,道德素質滑坡;同時,市場經濟的競爭機製以及科技發展的綜合化趨勢,要求人們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這一切對剛剛走向社會的學生的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失去奮鬥目標,要麼成為功利主義的俘虜,要麼意誌消沉,固步自封,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