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齋者。道弟子。月六齋之日。受八戒。
道弟子。謂在家秉承佛道之弟子也。從但三歸。至菩薩戒。在家二眾。俱得此名。月六齋日者。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若月小者。取二十八日足之。此六日。是四天王。及太子使者。巡視世間之日。受齋修福。功倍餘時。不言年三長齋月者。月齋稍難。容可隨力。日齋最易。尤應秉承。年三月者。正月五月九月。毗沙門天王分鎮南洲。亦應受齋修福也。八戒。具如下列。或開香華歌儛為二。則第九不非時。獨得齋名。開合雖殊。義體無別。或問。為善去惡。理應相續。何以但製六日。待天神巡視而後修善。答。受六齋者。非謂平日便可為惡也。大戒。五戒。秉之終身。八關戒齋。加於六日。譬如列國諸侯。平日何嘗不修政布德。士農工賈。平日何嘗不勤職務業。迨夫巡狩省試之期。亦必倍加警飭。故梵網有不敬好時之戒。當知此為菩薩增上功德。亦為近事種出世因。下乃旁為一輩多罪眾生。雖不能相續修善。亦使之暫離惡業。倘馴而致之。萌孽漸生。牛羊弗牧。安知不蔚為牛山美木耶。
第一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有殺意。慈念眾生。不得賊害蝡動之類。不加刀殺。念欲利安。莫復為殺。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盡一日夜。謂不得半日。及半夜等。持心如真人者。阿羅漢。翻無著。亦翻不生。亦翻應供。亦翻應真。今翻真人。此乃出世聖果。而持心如之也。慈念眾生。念欲利安等。明行善。不得賊害。莫復為殺等。明止善。止行二善。名為諸佛清淨之戒。今以一心而修習之。
第二戒者。盡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貪取意。思念布施。當歡喜與。自手與。潔淨與。恭敬與。不望與。卻慳貪與。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無貪取意。先明止善。思念布施等。次明行善。不望句。即行論止。謂與時。無有望今報後報心也。歡喜四句。是卻慳心。不望與句。是卻貪心。
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婬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無婬意二句。先明止善。修治梵行。次明行善。不為邪欲二句。重明止善。梵行者。四禪四等也。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妄語意。思念至誠。安定徐言。不為偽詐。心口相應。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無妄語意。總標永離四過。思念至誠。即無未得言得諸愆。安定。即不綺語。徐言。即不惡口。不為偽詐。即不兩舌。心口相應。即不妄言。皆含止行二善之意。
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飲酒。不醉。不迷亂。不失誌。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不飲酒句。總標離眾失也。醉及迷亂等。皆飲酒必招之過。
第六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著香華。不傅脂粉。不為歌儛倡樂。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色。聲。香。觸等塵。乃六情諸根所安。故雲無求安意。
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求安意。不臥好牀。卑牀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道。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高廣嚴飾。名為好牀。縱恣睡眠。小死無異。今捐除睡臥。即是止善。思念經道。即是行善。
第八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時食。食少節身。過中日後不復食。如清淨戒。以一心習。
以時受食。順諸佛法。資身辦道。身無病苦。心得安閒。離舌端貪嗜之過。無數數營理之煩。日中。以表中道。中道之外。更無所需。隱示第一義趣。又根塵相對。皆有食義。如眼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等。若墮聰除明。便成斷滅見網。若尋聲逐色。又復流浪愛河。今雲時食。則但緣現量。復雲少食。則無所貪求○大論。明頭陀食有五。第三中後不飲漿。第五節量食。
佛告維耶。受齋之日。當習五念。何謂五。
一當念佛。佛為如來。為至真。為等正覺。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父。無上士。經法禦。天人師。號曰佛。是念佛者。愚癡惡意怒習悉除。善心自生。思樂佛業。譬如以麻油澡豆沐頭。垢濁得除。齋念佛者。其淨如是。眾人見之。莫不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