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經。佛為善生長者而說。故亦名善生經。凡七卷。二十八品。一。集會品。二。發菩提心品。三。悲品。四。解脫品。五。三種菩提品。六。修三十二相業品。七。發願品。八。名義菩薩品。九。義菩薩心堅固品。十。自利利他品。十一。自他莊嚴品。十二。二莊嚴品。十三。攝取品。十四。受戒品。十五。淨戒品。十六。息惡品。十七。供養三寶品。十八。六波羅蜜品。十九。雜品。二十。淨三歸品。二十一。八戒齋品。二十二。五戒品。二十三。屍波羅蜜品。二十四。業品。二十五。羼提品。二十六。毗梨耶品。二十七。禪品。二十八。般若品。今即第十四品。文也。本因善生請問外道禮六方法。佛以六波羅蜜答之。於此品初。復明東方即是父母。南方即是師長。西方即是妻子。北方即善知識。下方即是奴婢。上方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得增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塞戒。
二。問七遮難
是時比邱應作是言。汝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無內外身心病耶。若言無者。復應問言。汝不於比邱比邱尼所。作非法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不作盜法人耶(謂盜聽比邱比邱尼戒法)。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二根。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不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物。兩舌。惡口。於母姊妹作非法耶。不於大眾作妄語耶。
問。此優婆塞戒法。似被界內菩薩。何故種種遮難。皆不許受。梵網戒法。是別圓菩薩。何故惟除七逆。餘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豈藏通法門。反難於別圓耶。答。此六重二十八輕律行。別被一種根機。故下文雲。出家菩薩。得畜二種弟子。謂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在家菩薩。亦得畜一種弟子。謂在家弟子。既有為師作範之義。殊非泛常優婆塞可比。則遮難安得不嚴。又由界內教法。扶事為急。必事境不虧。然後理諦可發也。若梵網。是界外教。收機則廣。故惟除七遮。餘皆不揀。但所謂解法師語。亦非易易。如經雲。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有此信者。方能解法師語。則似易而實難矣。
三。問能受
若言無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戒。大比邱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受此戒者。亦可出家為沙彌。亦可出家為比丘。亦可進受梵網戒。亦可成無上菩提。譬如本立道生。故得無量利益。若毀破者。罪亦無量也。
四。問能歸三寶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歸佛已。甯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甯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甯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汝能如是至心歸依於三寶不。
問。菩薩戒經雲。菩薩尚聽外道異論。又雲。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此義雲何。又復今時寺院。往往莊飾神像。朝暮禮拜。為有過不。答。聽學外典。為欲降伏外人。非依外典修行也。護伽藍神。理可莊飾。然比邱。沙彌。決定不應禮拜。近時叢林陋習。不足掛齒。但當依律行持。天神自然喜悅。若大自在天。護正法者。優婆塞致禮。亦自不妨。彼亦歸依三寶。不異法門昆仲也。
五。問能施無畏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若人歸依於三寶者。是人則為施諸眾生無怖畏已。若人能施無怖畏者。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諸眾生無怖畏不。
六。說犯戒過(分二)
先標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
次釋(又分六)
一。殺生過
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訶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