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皆屬無記散亂邪業。妨廢正道。故不應為。
十一。問離四人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碁博。二者飲酒。三者欺誑。四者沽酒。如是四人。汝能離不。
十二。問離放逸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應作。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饑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暮時。懅時(懅。音渠。懼。怯也。又心急也。亦音據。慚懼也)。作時。初欲作時。失時。得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時。病苦少壯年衰老時。富時。貧時。為命財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是名放逸)。汝能離不。
十三。問能作世事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藏積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十四。問離四寄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付。汝能離不。
十五。問離四惡
若言能者。復應語言。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輭心惡。四者少作多說。是四惡人。汝能離不。
問。菩薩應勸化一切惡人。皆令修善。今誡遠離四種惡人。寧不違失菩提心耶。答。久修大士。力堪化人。初心菩薩。應先自護。若不遠離惡友。必至受其熏染。既遠離已。令菩提心修習增長。不患不能化度此輩也。
十六。時僧兩滿
若言能者。應令是人。滿六月日。親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復應至心。觀其身四威儀。若知是人能如教作。過六月已。和合眾僧滿二十人。作白羯磨。
白者。秉白也。羯磨。此翻為業。亦翻所作。亦翻辦事。亦翻作法。謂白眾作法。為其成辦受戒事業也。
問。外道求出家。但製四月共住。沙彌受具戒。止須三師七證。今此善人。欲受優婆塞戒。何故必令滿六月日。觀四威儀。能如教作。方於二十僧中。作白授戒。豈出家尚易。此反難耶。又設有他緣。不滿六月。無二十僧。亦可受否。答。此一種菩薩優婆塞。乃是居士中尊。與比邱內外夾輔。共興佛法者。故授法獨加慎重。他緣既無開聽。恐難輕許。止可授通途五戒。並梵網地持等戒耳(梵網。即流通心地品。地持。即菩薩戒本經)。
十七。正白羯磨
大德僧聽。是某甲。今於僧中。乞受優婆塞戒。滿六月中。淨四威儀。至心受持。淨莊嚴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聽者。僧皆默然。不聽者說。
此正作白羯磨文也。由僧默然。即是共許彼人作優婆塞。從此便得為優婆塞。故雲成辦事業也。
十八。勸持受歸
僧若聽者。智者復應作如是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僧已和合。聽汝持作優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有成就如是戒者。當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終當墮三惡道中。善男子。優婆塞戒。不可思議。何以故。受是戒已。雖受五欲。而能不障須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為不可思議。汝能憐湣諸眾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爾時智者。次應為說三歸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受三歸已。名優婆塞。
問。雖受五欲。不障聖果。與惡邪見中。所謂婬不障道何異。答。佛為出家人製斷婬欲。彼乃妄雲婬不障道。故名惡邪見也。今佛為在家人。但製邪婬。不製非時食。殘宿食等。然苟依戒行持。遵修念處。便得證於初二三果。故雲雖受五欲。而能不障初果等也。然彼設證阿那含果。則正婬亦必永斷。豈婬不障道之邪說哉。問。優婆塞何故不證第四阿羅漢果。答。由尚居家。未斷殘宿食故。不成應供德故。問。沙彌亦無殘宿食戒。何故得證四果。答。沙彌雖未受殘宿戒。而住僧伽藍內。即可斷殘宿食。故亦得證四果。證四果已。無漏戒與律儀戒共發。即得名比邱也。問。斷邪。已受三歸。尋常五戒。亦受三歸。今既滿六月後。二十僧中作白羯磨。何須又受三歸。答。三歸是一切戒之本源。故一切戒並由三歸而得。但由期心各別。故令所發無作。亦各不同。今正依此三歸。得名菩薩優婆塞也。
十九。問定所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