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2 / 3)

已錄受戒品箋要竟。次當略序五戒威儀經大義。按威儀經。係西土聖賢所集。應入論藏。今亦稱經者。稟佛製故。經內言戒。本應稱律。今雲威儀者。前有六重二十八輕。及梵網菩薩戒故。此但專為在家應止持故也。此經前半為菩薩優婆塞放逸戒威儀。後半為離欲戒威儀。要而言之。發菩提心為本。若不發菩提心。縱能嚴持淨戒。止名俗戒。此中雲捨菩薩願。即為失戒。故此威儀戒法。當與心地觀經合持。則一切戒法清淨矣。開首偈。讚佛法僧。凡從佛教集述。例多如此。正文開章。用諸大德三字。此即稱呼諸閱讀此經。及受持此戒法者。推本諸佛菩薩。言此戒非自造。亦非一佛一菩薩之教如此。故雲我今欲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戒。此中先說四波羅彞者。以是極重垢罪故。先總說之。明蕅益師雲。梵網具明十重。今秪列後四者。凡有三義。一者。殺盜婬妄。名為根本戒法。無論在家出家。欲受菩薩戒者。必已先受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何勞更宣。今但申明上宏下化增上律儀而已。二者。根本戒法。七眾設犯。不通懺悔。縱令大乘許其懺悔。須見好相。今此四戒。若輭中品纏犯。止許懺除。上品纏犯。猶容重受。故不可以根本四戒相濫同也。三者。菩薩之行。或順或逆。方便甚多。故殺盜婬妄。容有開遮。惟此四戒。於一一方所。一一趣中。悉不得犯。故獨明之。下四十戒輕重開遮。經文自明。不須注釋。又威儀經。康熈癸醜年。潞河居士雷湛雨。有註釋七卷行世。惜其文字。訛舛甚多。有誤後學。須依藏本為正。不可不悉也。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出龍藏言字函)

劉宋罽賓三藏法師求那跋摩譯

古杭源洪沙門儀潤標目

歸讚三寶分第一(此經西土聖賢所集。故先皈讚三寶。以求加被)

佛者眾聖尊神通應自在隨類處身形音聲亦復爾見聞獲安隱莫不信向心是故我歸命願普如世尊甚深菩薩戒功德難思議受者獲安隱福慧日夜生諸佛常護念萬行漸滿盈六度四等意普度諸羣盲手足初莫犯節言順所行常樂在定意是名真比邱質直離諂曲常與賢聖俱愛眾猶養己是名真菩薩

戒四棄法分第二(梵語波羅彞。此土翻棄。謂犯此四事。當棄佛法外也)

諸大德。一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欲說三世諸佛菩薩。成就利益一切眾生功德戒。如是住菩薩戒者。有四波羅彞法。何等為四。若菩薩為利養故。自讚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彞。若菩薩。多饒財物。貧苦之人。來從乞索。菩薩慳貪。無有慈心。乃至不施一錢之物。有求法者。乃至不為說於一偈。是名菩薩波羅彞。若菩薩。瞋於前人。惡言罵辱。加以手打。及以杖石。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菩薩猶瞋。憤結不解。是名菩薩波羅彞。若菩薩。自謗菩薩法藏。若見人謗。善可其言。既自不信。反助他言。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菩薩波羅彞。如是菩薩四波羅彞。菩薩於中。不應犯一。何況具犯。若有犯者。不名菩薩。現身不能莊嚴菩提。又復不能令心寂靜。是似菩薩。非實菩薩。犯有三種。有輭中上。若輭中心犯。是不名失。若是增上心犯。是名為失。何者是上。若犯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慙恥。不自悔責。是名上犯。菩薩雖犯於上四事。不即永失。如比邱犯四。即為永棄。菩薩不爾。何以故。比邱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脫可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捨菩提願。二。增上惡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戒終不失。從是以後。生生之處。常有此戒。若不憶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名新得。如是菩薩戒者。應當識知犯不犯事。輕重之相。輭中上異。

輕重開遮分第三(內有四十)

一。供養三寶

如是住菩薩戒者。日應供養諸佛。若墖若像。次供養法。若行法人。及菩薩藏大乘經典。供養眾僧。及十方土。住於大地諸菩薩等。於日夜中。供養三寶。隨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禮。一四句誦。信心供養。勿令有廢。若不恭敬。慢惰心者。犯重垢罪。若忘誤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有淨心。逮菩薩地。如須陀洹。得不壞淨心。常能供養三寶不絕。是名不犯。

二。除貪知足

菩薩不知厭足。貪著利養。不製心者。犯重垢罪。不犯者。雖貪利養。常生悔心。我當精進。斷除是意。極自製禦。貪心猶起。若取小利。助斷大貪。是名不犯。

三。恭敬尊長

菩薩見上座尊長。耆年宿德。同師同學。生憍慢心。及瞋惡心。不起承迎禮拜避坐。設有言語餘談不聽。若有所問。不如實答者。犯重垢罪。若無慢瞋恚癡之意。直以懶惰。無記。散心。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時睡眠。若聽法說法。若先共他人語。若為調伏滅惡增善。若有僧限。護多人意。是名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