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 / 3)

發隱。心外求法。皆名外道。非必極邪也。心捨大乘。皆名惡人。非必巨惡也。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邱比邱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發隱。仁者慈悲孝順。利濟為懷。正善學戒者之稱也。猶世言厚德之士也。波羅提木叉。此言保解脫。解脫是果。戒是因。因中說果也持戒如平地。佛果如妙種。菩提心如芽。心地戒虧。雖有佛種。不生芽矣國王轉輪王者。世間尊貴。亦繇戒得也。心地端嚴。本尊貴故按彌沙塞羯磨本雲。犯波羅夷。名壞根本。析石斷命。豈更生全。大乘懺中。雖雲除滅。然於宗法。永無僧用。此既本禁。不類餘愆。特須謹尅。碎身堅護。但凡情易起。對境容虧。若無一念覆藏。律中許其改悔。止可清其犯業。僧法豈得預哉已學則既奉持。雲何復勸。良由心地無盡。菩薩學心地法門亦無盡。佛自半月誦。況菩薩耶。

合注。不得現生發菩提心者。直指此生為語。亦失國王位等者。現在既失其義。未來必並失其名也。問。犯前四戒。則一切戒體俱失。犯後六戒。止是失菩薩法。何雲亦失比邱比邱尼位。答。此是一往乘勢之語。又或如從高處墜。法爾至底。理無中止。所以身子六心中退。仍向五道輪迴。亦其驗也。

疏。八萬威儀品當廣明。懸指大本後分。八萬威儀品當說。

發隱。大本。即百二十之本也。

○四十八輕戒

佛告諸菩薩。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戒今當說。

發隱。不但曰十波羅夷。而曰木叉者。犯之則極惡。依之則解脫也。

○第一不敬師友戒

疏。傲不可長。妨於進善。故製。七眾同犯。大小乘俱製。

合注。惟遮不開。或方便令調伏。亦得名開。

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發隱。大戒本通道俗。而文中獨舉王官。何也。出家以師友為父兄。理自應敬。不待言故。又僧尼無位。傲慢難生。王官有勢。憍倨易起故。意普而辭偏也師生我法身。有父道焉。當孝順故。友助吾進修。有兄道焉。當恭敬故。又師友不可逆。不可慢。俱當孝敬故賣身等。要其誠敬之極而言。為法忘軀。誌當如是。非必然也。

合注。上座有三。一生年上座。戒臘在先。二。福德上座。眾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證入聖位。和尚。此翻親教師。或翻力生。繇此人力。生我無漏妙戒身故。阿闍利。此翻軌範師。謂教授威儀。示我軌式。即下文所稱教誡法師也。大德者。總歎具大功德。同學者。宗同一師。同見者。心同一解。同行者。身同一業。憍者亢己。慢者忽人。癡者不知賢聖。瞋者心懷忿恚。以自賣身等者。舉重況輕。謂尚應如此供養。況迎拜之儀。而不為耶此四十八輕戒。準十重法。亦應有若因若緣若法若業等。但以眾輕垢。成與未成。同稱惡作。故不復委明耳此亦性遮二業。四緣成重。一。師友。謂上座及同行等。二。師友想六句。二重二輕。二無犯。三。不敬心。若憍慢瞋恨。不起迎拜等。是染汙犯。若嬾惰懈怠或無記心。或忘誤。犯非染汙起。不犯者。若重病。若亂心。若睡眠不知。若聽法。若說法。若在說法眾中。護說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製。若護多人意。四。應迎不迎應供不供等。事成隨事結罪唯遮不開。或方便令調伏。亦得名開果報者。師友知識是得道大因緣。是全梵行。不敬則永失法利。魔所攝持。敬則常遇善緣。成就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