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注。小乘未滿五夏。未諳律藏。見有持律人來。應請。餘非所製。大乘求法無厭。一切應請。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裏千裏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牀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嗔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疏。言大乘同見同行。簡小乘。
發隱。法師者。不必是講經論師。凡通達大乘法者。皆是也。大乘同學等者。先言大乘師。次言大乘友。皆當供請。
合注。日食三兩金者。極勢之語。三時者。中前。中後。初夜。瞋心者。恚彼法師。患惱者。恐已侈費。為法滅身者。舉重況輕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是法師。二。法師想。若不知者。不犯。三。不請心。若瞋若惱。是染汙犯。懈怠忘誤。非染汙犯。四。漠然空過。隨事結罪又不受師教。亦應此戒兼製。戒本經雲。欲求定心。慊恨憍慢。不受師教。是染汙犯。若懶惰懈怠。非染汙犯。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知彼人作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開遮者。若知不請。令彼調伏果報者。不請。則失聞薰益。障智慧種。請則常能不離正法。
○第七不往聽法戒
發隱。製意同前。但前屬菩薩詣我。我請說法。今屬菩薩在彼。我往聽法。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諮問者。犯輕垢罪。
疏。言毗尼經律者。大乘毗尼經律。非三藏中毗尼也。大乘經有滅惡義。故稱毗尼。
發隱。經律併稱毗尼者。以大乘經。力能滅惡。義同律也。地持。不開遠近。優婆塞。開由旬不犯。則知出家製遠。在家製近也。葢出家以聽法為事。憚遠不往。是慢法故。在家者。世法拘身。遠聽不能。亦非慢故。
合注。一切處者。通指僧坊俗地。大舍宅。別指俗地。山林等。別指僧地也。法毗尼經律者。法名軌持。毗尼名滅。意指所詮。經律二字。意指能詮。然毗尼正翻為律。經亦訓法訓常。文言似複。義則可明。此法毗尼。大小齊奉。七眾同修。非局在聲聞也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是講法律。二。講法律想。三。不往心。若瞋慢。是染汙犯。若懈怠。非染汙犯。四。不往聽。日日結罪。善生經中。製四十裏內須往。此亦應爾。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修禪定。不欲暫廢。皆不犯開遮者。佛藏經雲。若比邱說法。雜外道義。有善比邱。勤求道者。應從座去。若不去者。非善比邱。亦復不名隨佛教者果報者。地持經雲。菩薩於善知識。聽受經法。於說法人。有五處不應憶念。淨心專聽。一者。不念破戒。謂不念言。此犯律儀。不應從彼聽受經法。二者。不念下性。謂不念言。我不從彼下性之人。聽受經法。三者。不念醜陋。謂不念言。我不從此醜陋之人。聽受經法。四者。不念壞味。謂不念言。我不從彼不正語人。聽受經法。但依於義。不依於味。五者。不念壞美語。謂不念言。我不從彼粗言說人。聽受經法。如是五處不憶念者。是菩薩勤攝正法。於說法人。不起嫌想。若下根菩薩。起人過心。退不樂聽法。當知是菩薩。不能自度。智慧退減。不聽之失也。能至心聽。則如沙彌戲擲。堪證四果。況實說正法耶。
○第八背大向小戒
發隱。背向未決。猶屬輕。背向已成。則失菩薩戒。又背向在心。失惟屬己。言辭外顯。害及他人。犯第十重。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發隱。背大乘言非佛說。罪亦重矣。雲何入輕垢。葢心背而口未宣播。此言字。是內自評論也。若有謗聲。屬第十重。
合注。言非佛說者。意言分別計度。受持者。擬欲受持也此具性遮二業。計二乘。惟遮業。計外道。兼性業。以是邪見故也。直製猶豫未決。是中下二邪見之方便。以其計尚未成。故且結輕。若計成。則失菩薩戒矣七眾同。大小不全共。小是本習。故非犯。計外得責心罪。發心欲往。步步結應懺罪。聞外道說法。不入其心。悔還。尚許懺除共住。若片語入心。奉行其法。乃至拔一髮等。失比邱戒。成重難。現身不復許入僧數惟遮不開果報者。計外。成邪見。墮三塗。計小。障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