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於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過去諸菩薩。已於是中學。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此是佛行處。聖主所稱歎。
發隱。承上繇此實相心地而出淨戒。故不可不持。而戒品難持易失。故持之不可不勇猛也。明珠三義。一者潔淨義。護持弗使汙染。二者圓滿義。護持弗使殘缺。三者光明義。護持弗使昏暗。淨滿光明。即盧舍那。惡盡善周。而生無不度也。此非但三世菩薩之所共學。亦復恒沙諸佛之所同行。聖主稱歎。豈偶然而已哉。聖主。即佛也。聖中之聖。雲聖主也。
合注。欲歸一心實相。須修心地法門。欲修心地法門。須持諸佛淨戒。故結勸護持戒。相以為入道進修之本也。
我已隨順說。福德無量聚。迴以施眾生。共向一切智。願聞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發隱。隨者不背。順者不逆。從上諸佛菩薩。皆崇此心地大戒。我亦隨順而說此戒。所集福德。廣大無量矣。然此福德。不為自求。盡以迴施一切眾生。然此迴施。不向二乘。盡以迴向一切智智。又願但聞此法者。無一不成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依法修行。終成正覺也。至是。則若重若輕。無量無邊之戒品。同會心源。若道若俗。無窮無盡之眾生。鹹歸一性。然後知我今盧舍那。不是外來佛。心地法門。極於是矣問。講者曰。佛旨元奧。在修多羅。楞嚴謂持犯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則戒為淺也。然歟否歟。答。楞嚴論四根本戒。而懇懇乎蒸砂漏巵。律雲。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則戒宜先而教宜後也。毀戒而談教。是猶身膺五本口誦六經。脫罪辜而未能。何文藝之足道。問。禪者曰。古德雲。戒急乘緩。不如戒緩乘急。然歟否歟。答。爾知取乘急而戒緩者。何不取乘戒俱急者。曹溪謂心地無非自性戒。則乘即戒也。溈山謂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通曉。則戒在先而乘在後也。棄戒而言乘。是猶生從負販。出駕鑾輿。不旋。踵而刑誅。尚何論乎榮寵。且夫戒者。佛及眾生本源之心地也。教所以明此。世尊一期說法。說心地也。乘所以證此。達磨西來付法。付心地也。既雲心地。則奧淺緩急。俱不可得。戒相教相禪相。亦不可得。併所謂心地者。亦不可得也。尚何諍哉。
合注。本繇發菩提心。方受此戒。今誦此戒。仍迴向菩提也。
附合注跋語
夫本源心地。含生共有。無染性戒。日用不知。目翳而花舞太空。夢蟻而尋羶階下。晴虗之體依然。輪王之身如故。哀哉妄惑。枉受幻輪。勞我慈尊。現身同患。示成不倦於八千。垂化無偏於塵剎。一滴之心地既敷積劫之沈迷立醒。而琅圅久錮。半珠僅呈。繄我愚蒙。得探全寶。竭思殫機。塵培泰嶽。思法緣之匪易。輒涕泗以滂沱。願我同人。深思力學。解行同遵。自他俱利。庶得上報佛恩。不負己生矣。
時崇禎丁醜地藏大士誕日菩薩沙彌智旭閣筆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