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教育滲透與學生科學素質
物理新課程標準注意在物理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的同時,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學習,注重科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個性心理健康是“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素質教育,即培養人良好的心理品質教育,包括培養認知、興趣、情感、意誌,技能等方麵的品質。心理品質直接控製著人體自然力的發動,調節著活動能量的釋放。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有效學習的基礎,能促進入的智力穩定發展。
因此,物理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滲透心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把學習物理的主動和興趣還給學生,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行物理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物理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和終身學習興趣、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麵發展。那麼在物理教學中應如何滲透心理教育呢?
挖掘心理因素,激活心理體驗
物理新教材在編排結構、內容選擇等方麵都較好地考慮了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因素,具體表現在:
(1)新教材的編排
新教材打破以前按力學、光學、熱學、電磁學等知識板塊進行編排,而是從學生最容易認識的簡單現象入手,由現象到本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來進行編排。且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圖,圖文並茂,便於學生感觀,所有這些都符合學生認知的心理。
(2)教育內容的來源
物理內容選擇的是來自於自然、生活、社會中學生較感興趣的物理知識。物理知識的實用性表現在聯係生產生活實際多。如杠杆中的汽水扳子、起重機的吊臂等等,都是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常用的物理知識,都是從學生經常看到或體驗到的大量生活經驗出發而引出的知識。物理知識本身存在著趣味性,如雨後彩虹、幻日的形成等都能給學生以美妙與和諧、豐富的直觀體驗和揭穿物理謎底後的樂趣。心理研究表明,初中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應用性和具體性較敏感,實際物理現象是學生認識物理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讓學生感到物理學與科學技術社會密切相關,進一步明確物理教學的社會價值,從而產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責任心,深入強化學習動機。
(3)以實驗為基礎
教學實踐證明,物理實驗所提供的感應材料要比生產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更加具體形象,展現在學生麵前的是直觀生動的物理事實,學生學習物理的感受比較深刻,學生對實驗的好奇心這一心理特點表現較為強烈,希望看到不尋常的物理現象。新教材中所設計的學生實驗活動,演示實驗、小製作等都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求知欲
(4)科學家的故事
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物理學史、中外科學家的有關故事,通過介紹典型故事,結合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來感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法拉第經過十年不懈的努力,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導致了發電機的發明;科學家對科學真理的這種執著追求,不畏艱難,刻苦鑽研的堅強意誌品質深深地激勵學生奮發學習,勇克挫折的自信心。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物理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同時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心育因素。教者必須善於將抽象內容具體化,枯燥材料生動化,以適應學生心理特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生的心理活動,教材的應用實質上就是一種心智活動。隻有把握教材的心育因素,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機適時地滲透,喚起學生的內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