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學生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培養(1 / 3)

第一章1.學生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培養

學生完善人格教育理論指導

班主任班級文化建設與主題活動指南學生完善人格教育與班級主題活動1.學生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培養

中小學生處於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於他是否具有足夠的辨別客觀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及性格。學校教育,應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學生人格因素的形成

人的素質是個整體,而人格素質則是其根和主幹,它決定著學生素質的發展方向。

當今的社會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上各種觀念混雜、碰撞。社會生活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使一些已開始形成自己主見的初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人格上的缺陷。

比如,勞動觀念淡薄;勞動習慣差,把自己看得過重,在處理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中存在著較大的偏差,有些學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及道德感,對人無感激之心,做事不盡力,甚至漠不關心,對公共財物甚至自己的財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克製自己言行。教師應當把學生的人格教育擺到重要的位置。

教師,應當分析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各個因素。影響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很多也很複雜,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視的應是社會影響、人際交往及課外生活的內容。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及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由於學生自身發展的不成熟、辨別能力相對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較強,很易受到社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從他們的人際交往圈中導入。古人雲:“學好千日不易,學壞一日有餘。”如果教師不在這些方麵加以注意和進行正確引導,會使教育效果出現偏差。

分析了人格素質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影響,它形成的主要途徑,在具體的教育中應注重提高人格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及可行性。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及個體特點找準人格教育的切入點,注重言傳身教的結合、情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的結合,嚴格要求與關心愛護結合。切實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質。

(1)語言和身教結合。身教重於言傳,強調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在講清道理的同時更需要教師的模範作用,初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如果他們對教師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說得再多也是白費。教師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響、感染學生,在人格教育中非常重要。

(2)情理結合。要讓學生知曉做人的基本道理,讓學生在思想上認同以後再加以行為上的引導,使他們在思想、行為上不斷積累加強自己的人格素質。

(3)家庭、學校、社會結合。這裏主強調班主任要進行協調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及時教育。人格素質的教育和形成單靠學校,教師的教育管理是不夠的,必須使各方麵的教育力量(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4)關心愛護嚴格管理相結合。學校的領導,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規律,對學生進行人格素質的教育,在此過程中,必要的規範其行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嚴格管理並形成一個嚴格的約束機製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質,同時也與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有關,嚴要嚴得合理、嚴得適度。讓學生從心裏感受到對他的關心和幫助而不隻是表麵的認同。嚴而有度,再加上和善,取得的效果才會好。

人格素質教育強調要使學生自覺表現出一定文化水準上的道德修養,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成才,才有可能對社會作出貢獻。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提高人的自主能力和創造精神等主體性品質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主要內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通過中學階段的教育培養,使中小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塑造健全的人格。統稱之“人格教育”。

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先生。也就是說,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不但會依據已知去探求未知,還要善於在已知和未知中去尋找探求未知的方法。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單靠教師的傳授是不夠的,必須有學生的主動熱情地參與,積極的實踐,在反複的互動中,逐步取得教學成效。

目前,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或是成功的家長隻顧忙事業,或是破裂的家庭無人照管,因而造成部分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太低。這一部分學生進入學校,或是受家長的驅使,或是尋求個人的娛樂,或是為了混日子,蓄苗子,跟同齡人一起好玩。根本沒把學校當成是學知識、增才幹,修身養性,完善人格,造就人才的神聖殿堂。

他們沒有求取真知的欲望,有的隻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沒有良好的求知習慣,有的隻是個人隨心所欲;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不懂得最起碼的做人準則,缺少最基本的人格意識。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這些人的心目中唯有他自己。平時表現:思想散漫,行為自由,言談汙穢,視校規校紀如兒戲,隨意進出校園,上網吧,玩遊戲,抽煙喝酒,玩異性朋友,無所顧忌,隨意進出課堂,違反課堂紀律;課堂上,或睡覺,或聊天,或聽音樂,或玩手機,看課外閑書;有些人甚至不拿出本節課的書本,老師追問,他能堂而皇之的說:“早就丟了”;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或抄襲,或拖欠,或根本不予理睬。一句話,他們在學校,追求的是瀟灑,浪漫。這樣下去,不隻是耽誤了個人學習,而且直接幹擾和影響了他人的學習與生活,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

對此類學生的此類現象,學校除了依據校規校紀嚴肅處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倚靠老師的循循善誘,加強對學生進行基本的人格教育。用人格教育來端正其思想,改變其惡習,規範其行為,轉變其作風,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培養整體的良好學風、校風,促進全體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生人格因素的培養

(1)加強人權觀念和法製觀念的教育。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乃是第一位的。人格,即做人的規格、(資格和品格)。

首先就要讓學生懂得做人的規格是什麼,怎麼做。國家早就為學校和學生製定了一係列法規製度和各種守則,提出了育人標準。

然而,當前少數中小學生因為家庭和社會的多種原因,他們沒有養成遵守法規和守則的習慣,沒有正確的榮辱觀,缺少人權意識和法製觀念,更不用說有自覺性了。他們有時借口未成年而無視做人的基本規格,做一些侵犯他人學習、工作和生活權利的事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