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歐陽修自謙的故事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八年(1030)進士,官至參知政事。他是宋朝的大文學家,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又是大史學家,獨撰《新五代史》,並與翰林學士宋祁合修《新唐書》,還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歐陽修雖是著名學者,但從不高傲,處處謙虛謹慎。下麵三則,就是歐陽修自謙的故事。
甘拜下風
一年,宋代的錢惟演鎮守洛陽,建了一座驛舍。驛舍落成之後,一天,錢惟演邀請好友歐陽修,謝希深、尹師魯三人為驛舍撰寫一篇記文。這三個文人中,當時還頂屬歐陽修的才華出眾,名氣大。但歐陽修感到謝希深、尹師魯寫文章一定有值得自己借鑒的長處,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吾師”嗎。於是,歐陽修決心抓住這個有利機會去取別人之長來補己之短。
三個文人苦思冥索,終於各成一篇記文。歐陽修主動拿自己的文章與兩位好友的文章交流、比較著。謝希深的記文寫了七百字;歐陽修用五百字寫成;尹師魯寫的更短,全文才三百八十多字,敘事清晰,結構謹嚴,遣詞造句恰到好處。
“寫得好,寫得好!”歐陽修拜讀尹師魯的文章,讚不絕口,他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晚飯後,歐陽修提著酒壺,誠懇地向尹師魯討教。尹師魯被歐陽修那種虛心好學的精神深深感動,也就打消了種種顧慮,與歐陽修探討起寫文章的技巧來。他說:“作文最忌格弱字冗,你的文章不錯,可就是文字欠簡練。”
兩位摯友一邊飲酒、一邊談論,話一投機,滔滔不絕,直到一輪紅日東升,方盡興而歸。歐陽修便按好友講述的,重新撰文。這一篇文章更完善、精粹,較尹師魯還少了二十個字,真是更上一層樓。
尹師魯讚揚他說:“歐陽修進步真快,真是一日千裏啊!”
不署全名
宋朝皇帝宋仁宗命翰林學士宋祁,修撰《新唐書》。宋祁用了十幾年時間,刻意求精,把該書的主要部分《列傳》編寫完了。這時,為了加快速度,皇帝又命歐陽修參加修撰,負責《紀》、《誌》的編寫工作。
書成之後,宋仁宗感到全書體例及行文風格不一,要歐陽修從頭潤色。歐陽修把《列傳》部分認真讀過之後,感到寫得很好,有獨到之處,自己對唐代一些人物的看法與宋祁不同,但不能妄加修改,強加於人。於是,他奏明仁宗皇帝,決定一字不易。按照北宋慣例,史書修成後,不論多少人參加編寫,隻署官位最高的名字。歐陽修當時是宋朝的參知政事,比宋祁的官位大得多,當然該在全部書上署他的名字了。但歐陽修覺得自己隻參加了一部分工作,書的大部分是由宋祁寫的,便隻在《紀》《傳》兩部分署了自己的名字。他打破了慣例,不署全名,表現了謙讓的美德,深受人們的稱讚。
向實踐學習
有一年,歐陽修得到一幅古畫,畫的是一叢牡丹花,花下臥著一隻小貓。他覺得這畫很好看,就掛在了客廳裏。這時候他已經名氣很大,而且孩子也長大了,與當朝丞相吳正肅攀了親家。
一天,吳丞相來家做客,歐陽修便在客廳裏作陪。吳正肅看到這幅古畫,連連誇讚畫得好。歐陽修自以為應該謙虛一下,便說:“還過得去吧,也不見得十分精彩。”
“怎麼不精彩?”吳認真起來。
“你看,這花的顏色並不水靈,如果畫些露珠兒上去,豈不更好?”歐陽修信口搭言。
吳立刻站起身,指著畫說:“老弟,你錯了!這裏畫的是正午牡丹,怎麼可以有露珠呢?你瞧,花瓣是張開的,花的顏色有些發幹,正是陽光強烈照射的結果。還有,你注意到這隻小貓了嗎?”
“貓又有什麼說道?”
“如果是早晨的牡丹,應是花苞未開,伴有露水,而且貓眼的瞳孔是圓的。而現在,貓眼的瞳孔眯成一條線,完全是正午的特征。”
歐陽修連連稱是,暗想:我雖然得了此畫,卻不曉得其中奧妙,真是白癡。他歎了一口氣,對吳正肅說:“看來我們這些舞文弄墨的人,真得好好向實踐學習。否則,盡管文章寫得多,也不會有生命力的!”
歐陽修到了晚年,已經名噪天下,但他仍把以前所寫的文章反複斟酌,逐字逐句地修改。他的妻子勸他說:“何必自討苦吃呢!你這麼大年紀了,難道還怕先生責怪嗎?”他笑著回答:“如今不是怕先生責怪,而是怕後生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