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後悔,急躁,發怒,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何況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們。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這都於事無補,反而會讓人失去理智,錯失補救的時機。沒有這種反映又不現實的,關鍵是要盡量縮短這個反應的時間,盡早理智地分析事件,進行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一本雜誌上,有篇《自救》的文章,相信看過的每個人都會懂得“遇事冷靜”的重要,更懂得人生的可貴。
一個年僅20歲的青年由於家庭貧困輟學,但他有一個妹妹,成績優異,不上大學實在可惜,於是他來到工地挖隧道,不料第一次走進隧道就岩石塌方……
當時局麵難以控製,有人大放悲聲,有人想往岩石上撞,近乎瘋狂。他也差點控製不住自己,刹那間他想了很多,首先想到了死——但若自己完了,妹妹也會輟學,父母也會悲痛欲絕。他鎮靜了一下,決定試著控製局麵,他努力使自己的聲音變得很沉穩:“我是新來的工程師,想活命嗎?想活命就聽我的!”黑暗中,幾個人漸漸安靜下來。
他又向被困的四個人發號施令:“一:被困的四個人必須聽他指揮。二:外麵肯定在組織救援,但需要時間。三:休息睡覺,因為累死也搬不動那千斤重的大石頭。四:隧道裏到處都是水,有水就能活十幾天。不過他還是隱瞞了兩件事情:第一是他進隧道時帶了兩個饅頭,現在已成無價之寶。二是他有一個電子表,可以掌握時間。
第三天過去了,隧道裏還是沒有一絲光亮,他把其中一個饅頭分成四份給大家吃。第五天,終於聽見隧道隱約傳來鑽機風鎬的轟鳴。他趕緊把最後一個饅頭分成四份給大家吃,然後大聲命令四個人拿起工具拚全力往巨石上敲擊……
幾個劫後餘生的人躺在病床上怎麼也不會相信,那個沉穩威嚴的“工程師”竟然是一個毛頭小夥。當記者采訪他時,我又聽見了那句我已聽了千萬句的話:“因為冷靜,在緊要關頭,隻有冷靜救得了你。
人生做事和處事,總要麵對千變萬化的境遇,特別是青少年因其自身的身心特點更要學會冷靜,隻有冷靜才能細心而全麵正確地觀察,才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等等。冷靜,這是學習和處事待人的前提。
青少年正處於心理學上所謂的“逆反期”,這個階段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誌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
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製”、“對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這樣,他偏不這樣。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師、父母的惱火。而老師、父母越是惱火,對他(她)越發訓斥,就會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響到與父母、老師之間的正常關係,以至於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導致人格和行為的不健康。近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逆反期殺親案、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無不說明,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發生多麼慘痛的後果。
每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到的事也不一樣,很有可能你遇到一件事還在迷茫的時候,他先怒了,先告訴你這件事情不能這麼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青少年中打群架的大都是善交這種朋友。暴躁的人就像一個導火索,不冷靜、不理智。他很難用理性的思維處事。曾有一個故事,國外有一個富孀家財萬貫,她想選一位司機,在數千競聘者中選出了三位駕駛技術最好的,老太太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們能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停住?”第一個說,1米!第二個很不服氣說,我能在1公分的地方穩穩的停住!第三個說,我遠遠地看到懸崖就會停住了。結果第三位被錄取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所謂經驗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避風險的理智才是他根本性的前提。第三個人之所以被錄取不是靠他逞能而是靠他明智。
對於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作為國家的新一代接班人,遇事冷靜、冷靜、再冷靜,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