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餘不佞。浮沉史局。垂五十年。而知古今事。無更難於史者。無論正史難。即偏記小錄亦難。無論稗史難。即璅語雜簿亦難。若更進而史天史地。又進而史仙史佛。自非以山河為法身。以人天為手眼者。未有能撮其要而薈其成者也。心空居士。以三十年精力。彙為佛祖綱目一書。於是梵網有總持。法門有紀載。宗教有源流。廢興有考覈。而合之則曰。此七佛以來。一部大史也。宋元徽中。王儉為七誌。僅以佛書。附圖譜之末。梁初。命任昉等。於文德殿。列藏眾書。於華林園。另集釋典。其後阮孝緒。愽采經籍。獨尊佛錄。於七錄之外。然亦不過資愽覽示瑰異而已。唐宋以來。宗學熾盛。枝葉各分。自景德傳燈錄出。續之者至。合為五燈。於是曹溪之後。思讓再分。馬祖以來。五宗各顯。至宋僧法槃。別立教宗。以法華為經。天台為統。止觀為門。此佛祖統記所繇作也。迨元僧智常。復作統載。名依統記。而立例則殊。始用史家編年之法。其意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淨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寘辨。葢史之難如此。居士宿身了了。自謂明教嵩再來。故於定祖正宗大義凜凜。巨綱細目標識精詳。至其略化跡而重機緣。合宗乘而歸淨土。則又善誘曲導。無非融和水乳。吹亮薪傳。俾見性成佛之旨。人人開卷。直下領會。將居士顯化。報恩之願。於是焉畢矣。何至如小師諍士。橫分正閏。妄劃南北。始以病史而究。為宗教戈矛哉。嗟乎。韋昭仗正書落窖坑。崔浩觸諱族冤駢覆。至使貞臣節士。默標張儼之文。私存孫盛之本。木天金馬穽廁盈途。豈如旃檀林邊。可以逍遙撰述。大圓海畔。從無意外風波。人鬼天龍俱供筆削。闥城鹿苑倚作直廬。如居士之肩史責。誰謂極樂國中。珥毫簪筆。無其位。無其人也。

皇明崇禎歲在甲戌仲秋吉旦 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 實錄副總裁董其昌撰

餘輯是書。竊有深願。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曰發心正以求其自覺。曰應世正以滿其初心。心之未形。杳杳冥冥。不見一物。無佛無祖無綱無目者。此性之纖塵不立也。心之已形。浩浩蕩蕩。不遺一物。有佛有祖有綱有目者。此性之萬法朗然也。故曰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離四句。絕百非。如空裏栽花。如波心踏月。無汝湊泊處。無汝擬議處。畢竟如何。以佛祖遣佛祖。以綱目奪綱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是書草創於萬曆三十八年之庚戌。卒業於崇禎四年之辛未。嘔心枯鬚者。歷二十有一年。遂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一時蓮社行人。相與謀付剞劂。作人天眼目。餘乃歡喜踴躍。而說偈言。偈曰。

我述此書  不為名聞  事理俱備  權實雙行  庶幾觀者  了如鏡明  開卷展讀  發無上心  不願佛子  躭著句味  但願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無明樹  不願佛子  瞥生知解  但願窮源  掃開奇怪  赤手歸家  塵塵出礙  不願佛子  貢高我慢  但願知非  靈光顯現  佛不柰何  魔軍自散  不願佛子  輕忽毗尼  但願性戒  無犯無持  赤肉團上  出摩尼珠  不願佛子  沉空枯坐  但願明心  了無退墮  管甚蒲團  破與不破  不願佛子  虗度光陰  但願精進  拳拳服膺  萬年一念  大地平沉  不願佛子  儱侗顢頇  但願悟徹  擊碎疑團  竿頭進步  桶底踢穿  不願佛子  浮飾外護  但願實心  圓修六度  法海無邊  剎那涉過  我作此偈  諸佛證明  滄海可竭  須彌可崩  而此願力  與佛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