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匡衡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承(山東嶧縣西北)人。他家祖祖輩輩務農,沒有一個讀書人,生活十分貧困。匡衡小時候就喜歡讀書,酷愛學習。但因家窮,少年時給財主放牛、放羊,長大了,成了敦敦實實的壯小夥子。農忙季節,父親讓他給地主打短工,做零活,幫助家裏維持生活。
匡衡是一個有雄心大誌,善於動腦筋給自己創造學習條件的聰明人。打短工的時候,他身邊總是帶著書,有空就拿出來看。哪怕在地頭歇息的一點點工夫,他也要看上幾段書,由於能夠這樣地刻苦學習,充分利用時間,他把《春秋》、《詩經》、《論語》、《禮記》,甚至《尚書》、《易經》都讀了。天長日久,學問越來越大,但是他從不自滿,學習起來總是孜孜不倦。
白天匡衡為財主幹活,晚上不怕累,原想讀點書,可是,學習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定的環境,晚上看書更需要燈光。可他家裏連做菜都舍不得用油,哪肯用油點燈呢!為了省油,天剛黑,他媽媽就催他早早睡覺。匡衡一心想讀書,怎麼能睡著覺呢?他常常在一片漆黑的房間裏背誦文章,有背得流利的,也有丟字的,他想看書對照一下,沒有燈,真是心急如火。他心裏煩,睡不著,耳朵就特別靈,隔壁吵吵嚷嚷的聲音聽得特別清楚。他走出草房,隻見鄰居財主家燈火通明,財主家經常大吃大喝,鬧到半夜也不熄燈。可惜屋裏隔了一堵厚牆,光線射不進來。一天晚上,他正默誦文章,發現從牆縫裏透過來一絲微弱的光,燈光!燈光!嘿!燈光有了。再也不愁無燈看書了,匡衡連忙捧著書,靠在牆邊對著縫孔,貪婪地看了起來,他全神貫注,忘記了一天的疲勞和夜晚的倦怠。
第二天,瞅著鄰家財主出門會客,家中無人,他非常小心地在牆壁上鑽個小洞,小洞一直透到隔壁,然後他用紙小心地把小洞遮擋好。一到晚上,他就輕輕地把紙挪開,果然,一束光線射了進來,他捧著書對著小孔,書上的字能看清楚了。從此,他每天晚上在自己的房間裏,借著偷來的燈光,勤奮讀書。
匡衡的求知欲望越來越強。苦於無書可讀,他到處設法借書。真正書多的還是富人家,書是很難借到的。聰明的匡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去向一個藏書多的富人借書,表示願意給他做工,不要工錢,隻借書看,富人答應了他的要求。
匡衡很勤奮,白天做工,晚上看書,富人被他的強烈求知欲望,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感動,就把全部藏書借給他看,不長時間,他就把那個富人家的全部藏書讀完了。
匡衡的書越讀越多,越讀越精,六藝經傳他都有研究,最後終於成了博士,他這個博士可不一般,當時的學者都欽佩他,紛紛讚揚說:“對經學研究得透徹的除了匡衡之外,找不出第二個來。”這事連朝廷也知道了,漢宣帝就頒詔讓他作了平原文學,以後還做過宰相。
匡衡還能詩善文,尤其善於解說“詩經”,常引經據典來議論國家政治得失。當時的儒生給他編了這麼幾句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非人頤。”意思是:你們不要隨便地解說《詩經》呀!匡衡就要來了,匡衡解說的《詩經》呀,是那麼生動,能逗得人個個樂的不停。
匡衡在事業上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從小勤學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