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吳道子蒸餅悟畫

吳道子,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朝著名畫家。

吳道子自幼孤貧,愛好學習。為了學習書法,他曆盡千辛萬苦,隻身到浙江、江蘇向書法家賀知章、張旭求教,未取得進步。後改學繪畫,雖遍訪名師,仍無成就。兩次失敗,使他有些心灰意冷。

一天,他來到一座廟宇,看見廟前有一個婦女在賣饃餅。她後麵左右兩邊又各有一位婦女。左邊的在和麵做饃,右邊的用饃具蒸烤。左右兩人相距丈許。隻見左麵的用麵做成薄饃後,隨手一扔,那饃滴溜溜地旋轉著,不偏不斜正落在右邊婦女的饃具內。右邊的接饃後,一麵燒火,一麵翻饃。饃熟了,她用竹片一挑,那熟饃也飛起來,正好落在八尺外賣饃婦女的竹籃內。一塊又一塊,摞得整整齊齊。過路人看了,無不拍手叫絕,搶著來買饃。

這情景,把個吳道子看呆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他走到賣饃人跟前,買了一塊饃,隨後問道:“請問,賣饃大嬸,飛饃的技藝有什麼訣竅嗎?”賣饃的婦女答道:“這沒有什麼,隻不過手熟罷了。天天烙,月月烙,日子長了,自然熟練了。”吳道子聽了,頓覺豁然開朗,他領悟了一個道理:“學習書法、繪畫,也是同理,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從那以後,他更加勤奮,見山畫山,見水畫水,見人描人,見樹繪樹。到了20歲時,他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畫家。

但他不滿足於現有成績,還要拜師深造。遠學南朝畫家張僧繇,近學當代畫家張孝師。

工夫不負有心人。他所畫的人物,筆跡拓落,形姿雄勁,生動而有立體感。中年後,他的筆法變得更加遒勁、圓潤。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後人因此把他和張僧繇並稱為“疏體”。

吳道子繪畫總是精益求精。他在長安、洛陽二地的寺觀作壁畫300餘幅,無不是珍品。他所畫人物的衣褶,飄飄欲舉,後人稱“吳帶當風”。吳道子的山水畫也自成一家,曾在大同殿牆壁上,畫出嘉陵江300餘裏山水,大筆揮灑,一天就畫完了。

吳道子繪畫的藝術成就,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後人尊他為“畫聖”。宋朝蘇軾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吳道子持之以恒,熟能生巧的學畫過程,對後人啟示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