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維克多·雨果終生寫作不綴
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著名的詩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政論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和旗幟。
雨果出生在法國東部城市貝桑鬆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在法國大革命時投身革命,屢立戰功,後成為拿破侖手下的一位將軍;母親是天主教忠實的信徒,是擁護波旁王朝的保皇黨人。父母迥然對立的性格在雨果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可以說,雨果是具有雙重性格的人,這種天性伴隨了他一生,雨果從小喜愛讀書,尤其是酷愛文學。雨果進入中學後,勤奮學習之餘就開始嚐試著寫作詩歌和戲劇,被同學稱為“小詩迷”。
受母親思想的影響,早年的雨果是個保皇派。1820年他的詩歌《哀悼貝利公爵之死》的受到路易十八的稱讚。1822年,他以處女詩集《短歌集》向文壇進軍,引起法國文壇的注意,得到當時紅極一時的詩人夏多布裏昂的賞識。隨後他寫作了劇本《阿密·羅布薩夫》、小說《冰島魔王》、《布格·雅爾加》等作品。這些作品表現了他保皇主義的信仰傾向,在思想藝術上都有欠缺。
受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雨果的政治態度開始出現了轉變。1827年,雨果發表了詩劇《克倫威爾》,在序言中從正麵提出了發展浪漫主義文學的主張,公開反對保守的古典主義藝術。這篇序言標誌著雨果從保皇主義轉變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從古典主義轉變到浪漫主義,是雨果思想發展的裏程碑。由此,雨果也就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在新的文學主張的指導下,雨果創作出了具有鮮明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的作品,如戲劇《瑪裏·德·洛爾美》、詩集《東方集》、小說《死囚末日》等。
1830年,戲劇《愛爾那尼》問世。這是雨果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作,雨果也成為浪漫派名副其實的領導人物。這段時期是雨果創作上的旺盛時期,他先後完成了一係列具有強烈反封建、反教會思想的作品,以1831年的曆史小說《巴黎聖母院》為最著名,被譽為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裏程碑式的作品。
19世紀30~40年代,雨果的政治立場一度發生動搖,這一時期他的文學創作也進入了低穀。1851年路易·波拿巴宣布恢複君主製,雨果對此堅決反對,為此遭到迫害,流亡海外達19年之久。
在海外流亡期間,雨果繼續用文學為武器和拿破侖三世作鬥爭。1853年,雨果創作了充滿革命氣勢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懷著滿腔怒火揭露拿破侖三世的專橫獨裁、濫殺無辜。
1859年,拿破侖三世宣布赦免雨果,允許他回國,卻被詩人堅決拒絕了。雨果這段時期仍然筆耕不輟,其中有謳歌人道主義的長篇巨作《悲慘世界》、被譽為法國最偉大的敘事詩的《諸世紀的傳說》等。在這一係列作品中,雨果始終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場上,堅持人道主義思想,描寫窮苦人民的悲慘處境,把矛頭指向拿破侖三世的獨裁統治。雨果的作品情節引人入勝,在藝術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1870年,法王舉起白旗,第三共和國正式成立。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返回祖國,受到法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國後不顧年事已高,以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投入到反對普魯士入侵的戰鬥。
1873年,年逾古稀的雨果完成長篇小說《九三年》,這是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部巨著。寫作這部作品曆時11年,在這期間雨果連遭不幸,連續經曆了喪女、喪子、喪妻之痛。即使是受到這樣沉重的打擊,雨果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直到晚年仍埋頭創作。
1885年,一代文豪雨果在巴黎逝世,噩耗一傳出,法蘭西共和國舉國哀悼。法國人民為自己的作家舉行了國葬,這是法國惟一一次將這個殊榮給予一位文學家,這也是對雨果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