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拔哥“偷米”的故事

韋拔群(1893—1932年)是革命前輩、壯族人民的英雄,曾參加領導過著名的百色起義。

韋拔群於1893年出生於廣西東蘭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根據當地壯族人民的傳統習慣,把少年韋拔群稱為“拔哥”。拔哥從小就聰明伶俐,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在家鄉東裏屯的小朋友中間頗受歡迎。

一個臘月將盡的清晨,東裏屯住的幾十戶壯族人家,除三戶地主豪紳張燈結彩,殺豬宰羊準備過年外,其餘的都是冷火凋煙,一片死氣沉沉。但是不太懂事的孩子們仍然興致勃勃地關心著過年的遊戲,在拔哥家大瓦房旁邊的柴草房裏,穿著整齊的拔哥和一群衣衫襤褸、赤著腳板的小朋友們正熱熱鬧鬧地做陀螺。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吵嚷聲把躲在屋簷下的麻雀嚇飛了,給死氣沉沉的村莊增添了一點生氣。不一會兒,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進來對她家小娃說:“打點野菜去,今早沒米下鍋了。這是什麼年月,還有心思玩陀螺?”小娃娃聽了,無可奈何地哭著走出門了。這時拔哥想起自己衣袋裏有一塊壓歲的光洋,於是把它塞給了那老奶奶。小夥伴們的情緒大大低落下來了,不長時候,其他窮孩子的爹媽也登門叫走了孩子去打野菜,拾幹柴,孩子們被訓斥著領走了。

隻剩下拔哥一個人了。他呆呆望著小夥伴們去的方向出神。剛才大人們那責罵聲老在耳邊回響。我沒哪對不起小夥伴呀,幹嗎大人這樣冷淡地對我呢?這是為什麼嗬?

他走出柴房,向村裏凝視。快過了吃早飯的時辰,那幾十家窮人的破爛柴房還是煙火蕭疏,大概揭不開鍋了。可是往自家望去,青磚大瓦房,裏外粉刷一新,還飄來陣陣飯和肉的香味。他不理地想到:為什麼全村隻有我們三家高興過年呀?為什麼別的人家都斷糧了?一年到頭不都是他們在田裏拚死拚活地做活嗎?我家有錢,那麼我家的錢又是從哪裏來的呀?想著想著,他感到對自己家陌生起來了。

他默默地穿過村間小道,又看見東裏屯的窮孩子們正順著溝邊挖野菜、撿柴禾。拔哥一口氣跑了過去,又回到了夥伴中間,和他們一起挖野菜,還到河溝裏學著捉小魚。當大家坐在草地上休息時,拔哥既同情又疑惑地問大家:你們家裏為什麼到臘月底就沒米了呢?”一個窮孩子回答道:“我們家沒田,都種你們田主家的田,收了穀就都被田主要光了。”拔哥又氣又急,我家也做了這種傷天害理的事了?他難過地低下頭,不敢看大家,覺得有欠於大家。難道自己吃的、穿的也都是這樣得來的嗎?天下竟有這種道理,這是為什麼?他幼小的心靈想不出真正的道理,隻覺得自己家是這樣的富人可惡,窮孩子也應該過年。

“我叫你們也有米過年!”拔哥叫過小夥伴湊起來小聲說:“今晚你們帶著米袋偷偷到我家牛欄邊等我。牛欄上麵二樓是穀倉,滿是白米,到時候我就……”

夜幕降臨後,拔哥家正在忙著盛宴招待來拜年的親友。席間隻有拔哥不吃不喝也不笑,隻等別人不注意自己好溜出去偷米。好不容易客人們醉了,幾個猜拳的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他悄悄溜出來,跑到牛欄邊,夥伴們早已在等待了。他跑上穀倉二樓,倉門上著鎖。沒有鑰匙怎麼辦?米倉的樓板封合得滴水不漏。忽然一個念頭上來:用燒紅的火鉗,他跑進廚房,借口幫傭人掏火,把火鉗放進火裏燒得通紅,趁人不注意,他取出火鉗,跑進牛欄,騎上牛背,把竹樓板烙了個洞。白米刷刷流下來了。小夥伴們每人裝了滿滿一口袋,又驚又喜地背上米回家去了。拔哥堵住漏洞,走出牛欄。他家的客人散了,拔哥若無其事地吹著口哨回屋去了。第二天他看見好些家的茅屋飄起了炊煙,他笑了。

拔哥就是這樣機智地“偷米”給了村裏的窮人家。他長大以後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民運動領導人,領導東蘭縣的農民同土豪劣紳進行鬥爭,徹底背叛了封建地主家庭,投身於革命隊伍。1929年他是百色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又成為著名紅軍將領。韋拔群不幸在1932年的戰鬥中犧牲,獻身於他的革命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