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善於學習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裏人,李耳童年的命運是不幸和孤苦的。在他還沒有出世的時候,父親就已經去世了,據史書記載李耳生來稟賦氣質就與常人不同,他額頭寬闊,耳朵長得又大又重,四方大口,嘴唇很厚,牙齒卻很稀疏。
李耳自幼就肯動腦筋,善於向自然學習。有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野外看到了一棵大樹,於是大家開始判斷那是一棵什麼樹。一個孩子看到樹的前麵寫著一個“槐”字,於是便叫道:“那是一棵槐樹。”
小李耳看到樹的另一麵寫的則是一個“楝”字,他反駁說:“不對,那是一棵楝樹。”
於是他們爭執不下,最後去問一個很有知識的老農,才弄清楚了既不是槐樹也不是楝樹,而是一棵合歡樹。這件事讓小李耳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麵,不僅要看正麵,還要看反麵。
李耳從小就非常好學,他出身於士大夫家庭,所以讀了不少的書,由於失去了父母,他受了許多的苦。但是苦難更激起了他旺盛的求知欲。同族的人看他十分的好學,就為他請了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老師商容,李耳從商容那裏學了許多禮儀方麵的知識。有一次商容病了,李耳去探望他。進了門李耳問:“先生病情很厲害,還有什麼話要教誨弟子的嗎?”
商容說:“經過故鄉的時候要下車,你知道這個禮節嗎?”
李耳答道:“大概是表示不忘根本的意思吧!”
商容聽了非常滿意。李耳從商容那裏學了許多殷商禮製的知識。這為李耳以後反對“禮”和“仁義”打下了基礎。因為他了解禮,非常明白它的症結所在。
李耳還很善於從實際生活中學習書本以外的東西。有一次在野外他遇上了求雨的人們,因為天氣幹旱,種田的人為了求雨,就不停地磕頭祭神,有的額頭都磕起了大包,這使得李耳開始對水進行思考。他認識到了水的重要性。沒有水就沒有萬物,沒有生命,水看起來是那樣的柔弱,卻又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通過對水的思考,他進一步認識到了柔與剛的對比關係。李耳的思想漸漸地豐富完備起來。
後來李耳做了周王朝藏書史官,也就是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職位。這使他有機會學得更多的知識,就這樣,通過書本和現實多方麵的學習,他終於完善了自己的哲學。在老聃看來,天下萬物發展有一個總的根源,這就是道,它廣大無邊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遼遠,人隻有找到生命的本源,生命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意義。
老聃是當時的飽學之士,他以淵博的知識而名揚天下。孔子曾與魯國的南宮敬叔一起到了周的都城,向老聃請教“禮”的問題。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易經》等書,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並且拜見了七十多個國君,但誰也沒有采用我的主張。看來說服人們真是太難了。”
老聃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曆史,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舊東西,就像是先人留下的腳印,你說那些能有什麼用呢?”
臨別時老聃告訴孔子說:“孔丘嗬,你所要恢複的周禮,當年倡導它的人骨頭都爛沒了,周禮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大的誌向吧,這些東西對你沒有好處的。”
孔子從老聃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子貢很奇怪地問:“老師,你為什麼不說話呢?”
孔子說:“我如果遇到某人的思想如同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似弓箭般準確的論點來製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麋鹿一樣快捷時,我可以用獵犬般的敏銳來捕獲它;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於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鉤來誘捕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去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的老聃,思想境界就像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
老聃滿腹學問,很有遠見卓識,晚年的時候他對統治者的腐敗和淫亂越來越厭惡,他深知當時的社會條件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就辭掉了職務,騎著青牛向西走去,在西行的路上經過函穀關時,關令尹喜盛情地款待了他,並請求老聃將其學問寫成一本書留給世人。於是老聃就坐下來寫了一本《道德經》,全書大約五千多字。寫了這本書後老聃就騎牛出了關,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能知道他的下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