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回鄉勞動
早年參加紅軍跟隨黨中央毛主席走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的李承祖,不講功勞,不要待遇,於1959年離開了部隊,把行李背回了闊別多年的家鄉。
第二天他就到公社去報到。年輕的公社書記在滿頭花發的革命長輩麵前,麵有難色地說:“老李,您看搞什麼工作合適?”
李承祖爽快地說:“一切聽從黨安排!”
公社書記想了想說:“公社鮮魚加工場,您願意去嗎?”
李承祖笑嗬嗬地回答說:“我從小生在水鄉,知魚性,識水情,合適,合適。”
從這天起,李承祖擔任了這個場的場長。他這個場長並不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發號施令,而是每天這兒走走,那兒看看,很快就掌握了場內的生產情況。
幾天過去了,他開始對工場的工作進行改進:魚缸要分類排隊;曬魚要大小分開;曬魚和收魚都必須注意衛生等。他每天都參加加工場裏的勞動,剖魚、刮鱗、鹽醃,他樣樣在行,而且幹得比別人還快。大家都說:“他呀,還是當年紅軍那個樣,勞動本色沒有丟!”
後來鮮魚加工場停辦了,他又去澹水河上擺渡。站在澹水河邊,他想起了當年和戰士們劃著竹排搶渡金沙江的情景。心裏想,那時是為了革命勝利而“搶渡”,如今,是為人民的方便而“擺渡”,一定要拿出當年的勁頭,撐好這隻船,不能讓人民感到有一點不便。
他撐船極為盡心,把鋪蓋也搬到了船上,還讓老伴把飯送到船頭。不論白天黑夜,不管刮風下雨,什麼時候有人要渡河,他就什麼時候把船劃過來將人送到對岸。
越是節日來臨,船就越忙。李承祖從不肯休息。1965年的中秋節,李承祖的孩子得病死了,他把孩子安葬後,就含著眼淚上了船。下午他的姐姐來了,老伴幾次催他回去,可他隻顧在河中往返地劃著船,直到兩岸不見一個人影才離開。
在這條河上,在這隻木船上,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的李承祖不居功自傲,不求特殊,送走了一個又一個寒暑,在風風雨雨中,一擺渡就是5個年頭。有人扳著手指算了一下,這5年間他渡送客人達20萬人次,在水上走了25000多裏路。
人們都稱讚李承祖,說他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征途上又走了一個新的“二萬五千裏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