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2 / 2)

第一課前做好充分的實踐準備,每節課結束前的三分鍾,教師布置和強調下一節課要準備好的實踐材料、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負責收集協調好,課上用一兩分鍾的時間評估加分。

第二課堂上指導學生有條理按規程操作,操作時往往因儀器多,材料多,操作的步驟多,產生的現象多,學生不容易掌握整個操作的全過程。教師應事前明確指導學生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必要時把實踐全過程分解成若幹個大的步驟,給學生有個清晰的思路,關鍵的步驟教師還可以再作分解,作必要的示範。教師示範時操作要規範,遵守操作規程,要求學生操作時也要遵守操作規程,強調規範化。這對安全或是對取得實踐效果來說都很重要,對培養學生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也很必要。如實驗中如何使泥銜接的更牢固等問題,教師都要具體指導。學生開始操作不好,甚至有失誤,這是正常的,隻要教師耐心指導,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進行,學生最終會按教師要求有條理地進行實驗。

第三課後的後續查證,針對課堂出現的問題和疑問,積極鼓勵學生課後,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和進行有關的實驗,繼續探索和研究。這種課後的自覺行動,對於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是很有裨益的。

③科學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培養學生辨證唯物的世界觀、價值觀,可以通過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內涵,我們應教育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世界與人的關係,要教育學生相信科學破除迷信,要讓學生知道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懂得一切事物是按自身的規律不斷運動變化的,事物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

我們可以通過教材提供的各種具體的常見事物和現象,如花草樹木、魚蟲鳥獸、月相變化、物體運動、人際交往等等,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各種事物和現象,不斷積累感性經驗。有了這些基礎,學生將來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2)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

我國長期以來中小學科學教育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間接經驗,輕親身體驗,使孩子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了探索。

①重視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掌握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以促進技能的提高,有了一定的技能,又能促進知識的獲取。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在於平時的嚴格訓練和運用。這一點我認為可以從提高學生可操作性入手,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注重操作的質量和規範性,明確提出操作技能是陶藝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操作結束後進行評測。

②重視學生實踐探究活動的經曆過程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曆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發展。並讓學生自己根據操作情況進行跟蹤記錄,對比每一種成型方法“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處”,“怎樣條件”,“怎樣的步驟”這些問題開展自行探究。

③實踐活動中養成科學行為與習慣實踐要求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與人合作,也就是要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這是科學行為與習慣要求中的重要內容。小組實踐時,著重強調實踐是大家共同來完成的,必須共同參與,一起觀察研究,共同探討得出結論。進行有關長期觀察、記錄的項目,也是培養科學行為與習慣的一個好方法。在這記錄和觀察的過程中,當他們發現了新現象、新情況時,心理都非常高興,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學生的科學行為和習慣就在這良性循環中,不斷地得到培養和提高。

總之,中學物理的教育應堅持麵向全體兒童,著眼於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科學技術對未來人才素質的需要。物理課和物理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要積極普及現代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大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