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質(3 / 3)

②對於能夠發生的化學反應,要注意反應物的狀態(或濃度)溫度等條件;

③真實地反映和記錄實驗現象及數據。當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課本的敘述不一致時,不能違背事實來複述課本中有關實驗的描述。首先應該尊重事實,然後找出不一致的原因,必要時重新進行實驗。在定量實驗中觀測數據與預期的不一致時不得拚湊數據。

(2)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科學方法的本質是實事求是。為了實事求是必須嚴肅認真、一絲不苟。要求學生做到:

①在化學實驗中切實按照規範的動作進行操作,嚴格按照規定的劑量取用藥品,按照規定控製反應條件。細致觀察、及時記錄,不放過稍縱即逝的實驗現象。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②不要進行任何未經許可的實驗;

③對作業、考試題中的錯誤認真分析原因、加以改正。

(3)熱愛科學、不畏勞苦

有成就的科學家大多有崇高的理想。或為人類幸福,或為國家民族利益,或為科學的發展,終身孜孜不倦,不畏勞苦,無私奉獻。他們不追求錢財、虛榮和奢侈的生活。他們追求真理,以此為快樂和幸福。我們應該用他們這種偉大精神的光芒來照亮青年學生的心靈,培植年輕一代為科學為祖國的獻身精神。

(4)謙虛謹慎、善於協作

科學知識浩如煙海,發展又無止境,而一人所知有限,一人所能更是有限。因此應該謙虛謹慎,勤奮好學。況且,當今科技飛速發展,各門科學又相互滲透,科學上重大課題常涉及許多學科,個人極難單獨完成。需要一個科學家群體來承擔。在這個群體中,每個人是某個專業的行家裏手,對鄰近學科又有足夠的了解以便和別人溝通。他們必須相互尊重、和諧協作,才能完成科研任務。社會上許多工作也常常需要共事者通力協作才能辦好。

可見,謙虛謹慎、樂於協作和善於協作,是未來科學工作者或現代社會勞動者之具備的一個科學素質。應該培養學生做到: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吸取有益成分。在解習題的討論中,學習別人的好方法充實自己。在日常的學習和化學實驗中,互相討論和研究,彼此進行配合,在各種活動中真誠合作。

(5)追求新知、勇於創新

追求新知是科技發展和將來的職業有流動性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科技迅猛發展,使得生產技術、生產組織、勞動市場結構和勞動性質發生了急劇變化。這種變化加速了勞動的變化和職業的流動性。在這個背景下學校開始以終身教育為指導思想,注意發展學生的繼續學習能力,以便將來走出校門以後繼續不斷地獲取新知識。

追求新知在中學階段表現為獨立思考、勤學好問。不滿足對化學現象的表麵認識,要求追究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性。有學生問:為什麼合成纖維不吸收汗水?棉纖維吸水性為什麼好?這是個很好的追尋現象本質的問題。講到戊烷三種同分異構體的沸點,以支鏈最多的新戊烷沸點最低,有學生就問:熔點是否也是新戊烷最低?老師告訴他們新戊烷的熔點是三個異構體中最高的。因為熔點與對稱性有關,新戊烷對稱性最高。同時又給學生指出:熔點與分子結構的關係是科學中仍未充分理解的問題,仍須進一步探討。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一些尚未解決或需要研究的問題或許會激發學生追求新知的願望。

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是創新精神作用的結果。銳意進取、勇於探索、敢於破舊立新,不斷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等都是創新精神的表現。有的學生學了電化學保護的原理之後,拆下廢電池的鋅皮焊到鐵管上來減緩鏽蝕;北京有位中學生多年研究和改進電鍍液配方終為一廠家所采用;德國有位中學生研究氯離子對於鋼鐵腐蝕速度的影響,其成果受到專家的讚揚。這些事例表明中學生不但有創新精神而且有創新能力。我們可用這樣的事例來教育學生。

(6)關心社會、關心環境

這種態度要求我們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的社會效果,關心當代社會麵臨的重大問題,關心如何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等。

要讓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和生產具有二重性。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這是有利的一麵。但是也帶來許多弊端:環境汙染、濫用化肥、濫用食品添加劑和造成溫室效應等。尤其是環境汙染嚴重地惡化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化學對此負有很大責任。造成汙染的原因還有社會因素,例如有的生產部門不認真貫徹國家保護環境的法規,為了眼前利益不顧人民的健康和子孫的未來。不加節製地開采、消耗各種天然資源,如今我們麵臨著能源危機、水源危機、礦產資源危機等。濫伐森林,破壞熱帶雨林使大片土地沙漠化……因而,要對學生進行持續發展的教育,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作代價。並從自己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愛惜一切物資,節約用電,珍惜每一滴水……。相信科學技術和社會各部門通力協作,最終會使地球依然是我們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