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偉大的博物醫學家李時珍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在古代,一直到19世紀以前,我國的科學文化,都是居於世界最前列的。

就醫學而言,我國醫藥學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了,而且內容十分豐富。在近代西醫還沒有發展起來以前,中醫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它向外傳播,在世界上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許多東方國家像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各國的古代醫學,都明顯地受到中醫的影響。

在古代中醫發展的過程中,出現過許許多多有名的、傑出的醫學家,有的具有世界性的影響。

由於中醫的理論體係獨特,其他國家的文化與我國有很大差別,不易為外國人所理解。唯獨中藥學這門學問,其所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和礦物,其內容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古代的中藥學叫做本草學,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所以又稱為博物學。

我國古代的博物學是世界聞名的。其中,明代的本草學家李時珍及其代表作《本草綱目》為世界科學界所推崇。英國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和魯桂珍博士稱李時珍為世界上“偉大的博物學家”,是博物學界的“無冕之王”;生物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曾引用李時珍著作的內容,並把它列入“古代中國百科全書”。李時珍被世界科學界認為是可以與哥白尼、伽利略等並列為科學界的偉人。

誌在從醫

李時珍是蘄州人,就是現在湖北省的蘄春縣人。

他的父親叫李言聞,又名李月池,是一名遠近聞名的醫生,家中常有不少病人來求診。李言聞在平時常上山采藥,李時珍小時候也經常跟隨父親去采藥,抓螞蚱、蝴蝶,玩玩花草。

李言聞也很有學問,他不但收藏許多醫藥方麵的書,還收集一些古代的經書。不僅如此,他自己還有著述,他的著作有《艾葉傳》、《人參傳》、《四診發明》等等。

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李時珍從小就受到醫藥的熏陶。他同情那些被病魔折磨的患者,喜歡那些芳香的藥草味,對做一個醫生十分向往。當他看到患者經他父親調治痊愈以後,自己心中有說不出的欣慰和羨慕。他渴望自己將來也能做一個濟世救人的醫生。

可是,李言聞卻不這麼想。他盼望李時珍能步入官場,為自己的家庭爭得榮譽,所以從小就督促李時珍讀書。儒家的“四書”、“五經”是必讀的,有些還要求背誦爛熟。當時社會上實行的是科舉製度,就是通過考試,選擇其中統治階級認為優秀的人去做官。

盡管李時珍的誌趣不在官場,而是在醫藥這門學問上,但他當時還很小,隻是個剛剛懂事的孩子,他還不敢與父親的命令拗抗,硬著頭皮讀下儒家那些經典著作。他天資聰穎,雖覺乏味,卻也都記了下來,並且能靈活運用。

13歲那年,父親帶他到黃州參加考試,果然一試命中,得了個“秀才”。父親十分高興,更加起勁地督促他深入讀書。可是李時珍卻愈覺厭煩,也無心再深造了。他16~19歲曾兩次到武昌參加中級水平的考試,都失敗了。

就在這個時候,李時珍也得了骨蒸勞熱病,發燒、咳嗽不止,人也日漸消瘦。他苦苦哀求父親,不要再迫他讀那些枯燥的八股文了,他願做一名繼承父業的醫生。

父親看到這般情景,也不忍心再迫逼他,隻好答應他的要求。他一方麵用自己高超的醫術,親自為兒子調理,一麵安慰他。李時珍心情也逐漸開朗起來,不多久,病也痊愈了。

經過這一番曲折的經曆,李時珍開始步入醫藥職業的行列了。

讀書、實踐與著書

自從得到父親的諒解和同意之後,李時珍的心情就一天天好起來。他不喜歡四書五經,並不是不愛讀書,而主要是那時候的讀書目的不明確,覺得沒有“奔頭”。

現在,為了當一名為病人解除疾苦的醫生,他拚命的讀起書來了。他不但複習了以前讀過的四書、五經,還廣泛涉獵其他能看到的書,其中包括小說、稀奇古怪的故事、寓言等等。與此同時,他也開始脫離隻是幫父親抄抄方子的階段,而進入獨立處理病人的階段。每當他有不夠了解或無法解決的難題時,他才去向父親討教。每當他自己治好一個病人時,他心中那種寬慰的心情,就更無法形容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時珍的興趣開始發生了變化。小時候因與父親上山采藥,所以對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蟲一獸,他都感興趣。但他對治療病人所用的藥物,比對疾病的興趣更濃一些。為了滿足自己這方麵的興趣和誌願,李時珍開始閱讀古代那些專門論述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書籍,像《山海經》、《爾雅》等,都是他閱讀的重點。有些專門論述自然界花草蟲獸的書,像《竹譜》、《香譜》、《菊譜》、《獸經》、《龜論》等等,以至於曆史書、地方誌、小說、煉丹書、藥方書、筆記、傳記、博物誌……他都感興趣。換句話說,隻要他能看到的書,他就要拿來看。他還邊看,邊摘錄,邊做筆記和寫心得。

就這樣,他在家中關門讀書達十年之久,據說連大門也不出。他十年內讀書多達800種。這個數字現在看來不算太多,但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數字。他在27歲那年,還以醫術高明,被推薦入朝,在北京當上了太醫。這對他自己來說,倒不是什麼值得引以為自豪的事,但他自己倒覺得這是讀書的好機會。這是因為,在當時那種條件下,有許多寶貴的好書,在民間根本看不到,隻有在朝廷的藏書處才能看到。李時珍正是利用這個機會,收集到許多十分寶貴的醫藥資料的。

李時珍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的親身經曆所記載下來的十分寶貴的資料,但他自己也覺得這些資料可能會存在不少不正確、甚至是錯誤的東西。例如,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亦多謬誤”,唐代的《新修本草》“亦多駁誤”,而宋代唐慎微著的《證類本草》也常常“草木不分,蟲魚互混”。他還舉出一些例子,如他指出書中把“萎蕤”和“女萎”混為一種藥物,其實前者是草本,後者卻是藤本植物;而前者是補益性的藥,後者卻是排濃、消腫的解毒藥。更為嚴重的是把有毒的鉤吻誤當成能補益身體的黃精。這些都是嚴重的錯誤。

李時珍深深知道,醫藥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如稍一不慎,用錯了藥,那就會是害人而不是救人,這種事是醫生所絕對不許可出現的。神聖的責任感,促使李時珍立下誌願,要重修一本新的本草書,也就是中藥學著作。

在李時珍以前,曆代的本草學著作,重要的就有四五十種。他為了超過前人,除深入鑽研前人的本草書和參考其他各類著作以外,還重視實踐,用親身經曆的第一手資料來補充前人的不足,糾正前人的錯誤,發揮自己的新知。

在廣泛閱讀前人著作的基礎上,他決定到自然界去,做實地調查,親自實踐。他除了在自己家鄉各地巡遊學習、為人治病以外,還不辭辛苦,跋涉萬裏,足跡踏遍幾乎大半個中國,包括河北、江蘇、湖南、安徽、河南等地。通過實地考察,獲得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這就大大增加了寫作的科學性。

李時珍就是這樣,前後用了近30年的時間,讀書、實踐、實地考察,最後投入著作。他把自己的著作取名《本草綱目》,全書52卷,190萬字左右,書中共收藥1892種,其中374種是前人沒有提到過,由他新增加入本草書的。書中還繪有藥物圖1000多幅,治病驗方10000多個。

由於書的篇幅過大,刊刻出版困難,直到他去世以後3年才得以出版。

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為了研究每一種藥物的效用,使讀者能得到正確的知識,並在臨床時準確地應用這些藥,李時珍除了大量查閱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並加以利用外,他還對自己認為尚未研究清楚,或還存在疑問的地方,都認真負責地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最後才得出應有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