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提出的是,李時珍在動物分類學及遺傳學方麵的成就。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共記載動物藥444種,占全部藥物的234%。他把這些動物藥分成蟲、鱗、介、禽、獸和人這幾部。為什麼要這樣分,必然有一個主導思想。李時珍對這個分類法,有他自己的原則,認為這是“由微至巨,從賤至貴”。微與巨,可能是指動物機體體積的大小,從小小昆蟲,直至哺乳動物等巨大的獸類。這裏的賤與貴最值得注意,它並不是指動物的經濟價值的貴賤,也不是人們思想中關於貴與賤的含義。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裏,龍與鳳在人們思想中是至貴的生物,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要穿龍袍,睡龍床;而皇後則比為鳳凰,這樣才能龍鳳匹配。舊小說還認為龍是一種神物,能嗬氣成雲,甚至呼風喚雨。如果是用這個意義上的貴賤而言,則龍、鳳應當排列在諸動物的榜首,但實際上《本草綱目》把龍列在鱗類,而比龍應該說低一等的鳳,書中把它列為禽類。

再看看猩猩,當時認為猩猩隻是一種與鸚鵡相仿,隻會學舌的動物。但李時珍卻把它列入獸類,而且是獸類中最高的寓怪類。至於人本身呢,李時珍把人列在動物中最高的一級,專立“人”一部。

由此看來,他所說的“貴賤”另有所指,不是指動物的經濟價值,也不是指人們思想中所認識的貴賤。那又是指什麼呢?

我們具體看一下各類中都有什麼動物。蟲類都是一些微小的昆蟲,鱗則是魚類,介類中有爬行動物,也有兩棲動物;禽類則是指飛禽包括雞、鴨、鳥等等,獸類幾乎都是哺乳動物,最後是萬物之靈的人類。

由此看來,李時珍所說的貴與賤,是指動物在智力進化及生物高低方麵的貴賤。他排列的這個順序,與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關於動物進化順序的排列幾乎不謀而合,除了具體到每一種動物,可能有歸類不當之處外,從總體上說,李時珍的排列正好符合生物進化的順序。

由此,人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李時珍在動物學的研究上,已經具有了生物進化的思想了,至少已有了生物進化思想的萌芽。李時珍較達爾文早二三百年,他的這種思想在生物學上是非常先進的。

李時珍還對生物環境的適應,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他十分重視環境對生物,尤其對動物的影響。如地域、氣候對生物的影響,他早就注意到了。如說天方國的罌粟花到7~8月以後,其皮還是青色的,他指出這是地域方土差異的結果。他指出百穀在中國九州內,其性質都不一樣。而魚類的顏色及其習性,生活在清水和濁水、流水和止水的都不一樣。

有些動物為適應環境,其身體的結構與環境有密切關係。比如生活在山中的鳥類的尾巴長而鳥喙短,而生活在水上的禽類則相反,尾巴短而其喙長。魚的鱗與水波粼粼是相適應的,他甚至說魚的鱗就是這樣起的名字,也就是清澈的水中,塊塊小石清晰可見的意思;又指出鳥類因為棲息在樹林裏,因此,它們的羽毛就與樹葉片片相似;獸類身上披著的是毛皮,這是因為獸類動物都穴居山中,所以這些毛都與草相像。這些都是動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結果。他把這種現象概括地說成是“毛協四時,色合五方”,也就是動物的外態形色,都與時間,地域的變化不同相適應。

對於生物的遺傳現象,李時珍也已經有所認識。我們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有些人才20多歲,頭發已經布滿銀絲,滿頭花白了,我們稱之為“少白頭”。有些人說這是未老先衰,也有的說這是用腦過度,說法不一。其實,對這種現象李時珍早就有了解釋。他說一個人的頭發變白,有遲有早,有的老了才白,有的少年就白了,這些現象與人的壽命長短沒有關係,而是由於“祖傳及隨事感應而已”。這裏,他已經涉及了白發發生的兩個因素:一個是“祖傳”,也就是先輩傳下來的因素,我們現在稱之為遺傳因素;二是“隨事感應”,也就是與人的精神活動有關。李時珍的這個觀點也是相當全麵而正確的,在遺傳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就醫學而言,他的主要貢獻當然是在本草學方麵,但他本人又是一位高明的醫生,他對中醫的脈診特別有研究,著有《瀕湖脈學》一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

此外,李時珍在天文、地質、礦冶、化學等等方麵,也都有不少成就。

深遠的影響

李時珍的本草學著作麵世以後,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不僅在國內如此,在國外同樣影響深遠。

《本草綱目》自16世紀問世以後,曆代對它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像這樣一部將近200萬字的巨著,就是在現代,要翻印起來也並不容易。但是,就在這將近400年間,人們對它的翻刻次數,包括現代用活鉛字排版的印刷,竟多達近60次!其重要性可以不用再多費筆墨了。

近代以來,人們以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眼光,研究李時珍的科學思想、工作方法、生平事跡、醫療成就,甚至他的文學修養等等,研究《本草綱目》中博物學,包括現代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的成就的學術論文,數以百計,研究專著也源源不斷。李時珍已經成為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在國外,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1809~1883)在他研究和創立進化論的過程中,曾經引用過李時珍在生物學方麵的成就。如他在《人類的由來》這本著作中曾經引用過一段關於金魚顏色的形成的材料,指出其顏色是由於人工細心的培養而引起的突然變異,指出這種動物在中國很早就被人們細心地培養著,認為宋代就已開始培養了。這一材料就是從《本草綱目》中引用過來的。達爾文曾經提到他所引用的是“古代中國百科全書”,指的就是《本草綱目》而言。

《本草綱目》很早就傳到國外,被日本、德國、歐美的學者進行研究、翻譯。這樣大的部頭巨著,其中還有不少中醫特殊的名詞術語,要譯成外文,是有相當大的困難的。

至今,《本草綱目》已經被全文或部分譯成英文、日文、德文、朝鮮文、拉丁文、法文等等譯本。此外,《瀕湖脈學》也已經有了德文的譯本。

李時珍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傑出代表,與世界科學名人羅蒙諾索夫、達爾文、哥白尼等相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