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植物學家吳其浚

吳其浚,字瀹齋,河南省固始縣人。生於1789年,卒於1847年。是我國清代有名的植物學家。

吳家是當地的官宦人家,好幾代人都當朝做官。在當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指導下,這樣的人家都藏有相當數量的圖書,這也為吳其浚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條件。加上吳其浚的聰明伶俐,好學好問,學習這些古詩詞倒也並不費多大力氣。

孩子的天性是與大自然接觸,與大自然成為好朋友,吳其浚也是如此。他喜愛大自然中的紅花綠草和蒼鬆翠柏。吳其浚是一個有心人,在遊玩的同時,對見到的動植物,特別是植物,經過自己的觀察,總要提出一些自己不能解釋的問題來,而且總要追根究底。他十幾歲時,父親在湖北當楚北學使(管教育的官)。有一次,一位遠方來的客人,帶來了一種大家都沒見過的水果,外形好似鴨蛋,可味道卻是酸酸甜甜的橘子味,十分可口好吃。高興之後,吳其浚開始仔細端詳起這個奇怪的水果。“這個水果叫什麼名字啊?”他好奇地問來客,可客人說這水果也是別人送他的,他也不知道水果的名稱。吳其浚轉而又問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卻沒有一個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吳其浚想:“世界上有多少種花草樹木啊!就連人們吃的一些水果,也有大人不知道名字的。我要是能把見過的各式各樣的植物分類,整理一下,應該是多有意義的事!”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那種不知名的水果在吳其浚的腦海裏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使他幼小的心靈裏萌生了要從事植物學研究的念頭,從此,他步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植物王國。

吳其浚對於研究植物興趣極高,往往會耽誤了他背誦《四書》、《五經》的時間。這可惹惱了世代官員出身的父親。父母受封建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一心指望兒子能夠走仕途之路,光宗耀祖。因此對吳其浚的管教十分嚴格,自然會對他研究植物很不滿意,認為是“玩花弄草,不務正業”,要求吳其浚專心讀書,好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好在吳其浚是孝子,又非常聰明,並不懼怕學習背誦那些枯燥無味的八股文章。嘉慶年間的1810年,21歲的吳其浚參加全省大會考名列前茅,成為舉人。又過了7年,他進京參加了全國的殿試,並且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隨即被任命為翰林院管修撰的官。這下讓他的父母吃了一顆定心丸,不再幹涉他研究植物了。吳其浚也就趁此機會,或騎馬或坐船,一路盡情觀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每當他遇到沒見過的奇花異草,總會停下來認真觀察,詳細記錄。

吳其浚別號雩婁農。雩婁是他家鄉河南固始的古稱,這個別號的意思就是固始的一個農民。這大概也是他在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誌研究植物的誌向。

吳其浚在北京隻當了兩年官,就又被任命為廣東的正考官。後來,官位越做越大,先後當過總督和巡撫,到過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貴州、福建、雲南等許多地方,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可無論在哪裏做官兒,或是從一地到另一地,吳其浚從來沒有放鬆過他的植物學研究。也正是在全國許多地方的周遊,才使吳其浚見到了更多奇花異草。他走到哪裏,就研究和搜集那裏的植物。由於公務繁雜,他就專門找了一些擅長繪圖的人作隨從,讓他們把植物標本繪成圖。隻要他一有空,就會自己動手整理標本、繪圖、研究。有時,為了搞清一種植物的生活習性,他會向一些有經驗的農民和江湖郎中請教問題。

我國的中草藥曆史悠久,中草藥裏的知識內容博大精深。可當時並沒有一部權威性的植物分類學專著,植物的命名相當混亂。比如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地區可能就有好幾種叫法;而有時不同地方說的同一個名字,在不同地區卻是指不同的植物。江湖郎中遊走各地,有時就會出現問題,不是當地沒有藥,就是用錯了藥。吃錯了藥不但不能治病,嚴重時還會喪命。吳其浚看到這些情況,決心用畢生的精力編一部最全最準確的植物學專著。

吳其浚有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精神。他很喜歡讀書,隻要看到書裏記載的有關植物的內容,都會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留作資料。他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並不迷信前人。他每到一地,都會花費相當大的精力采集各式各樣的植物標本。無論水裏生的,還是土裏長的,隻要是以前沒見過的,都會仔細研究,觀察它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最後趁它還沒有枯萎時,照原樣一絲不苟地畫成圖,再附上詳細的文字說明,保存起來,成為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