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陳子龍整理後的《農政全書》,比起原稿,“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共六十卷五十餘萬字,分為十二目。十二目的分類由徐光啟本人創製,包括:《農本》;《田製》;《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荒政》。
《農政全書》的分類涵蓋了國家的農業政策、農業生產的各種基本條件如土地、天時、水利和農具等,以及林、牧、漁、農產品加工和備荒、救荒措施的各個方麵,既全麵,又係統,在體係上遠遠優於我國古代的其他大型農書,而與三百多年後的現代農學範疇極為接近。我們由此可以窺見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匠心獨運。從內容上看,《農政全書》大致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摘引前人的文獻資料,即陳子龍在凡例中所說的“雜采眾家”,這占了該書的大部分篇幅;還有一部分是徐光啟的個人撰述,即陳氏所謂“兼出獨見”,大約有六萬多字。無論哪一部分,字裏行間,都體現了徐光啟嚴格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據統計,《農政全書》共征引了二百二十五種文獻,此外,尚有部分未注明文獻來源的不包括在內。徐光啟一生勤奮,博覽群書,“大而經綸康濟之書,小而農桑瑣屑之務,目不停覽,手不停毫”,從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中挑選出大量的農學資料,加以梳理條貫,編排到《農政全書》中去。所引文獻有先秦的,有漢至元各代的,也有大量明代著作。多則全書、全篇、全章錄入,少則隻摘引隻言片語。內容既有有關農業典製和行政管理的,也有農業理論和技術方麵的,還有的涉及到曆史、地理以至名物訓詁等方麵。徐光啟雜采眾家,廣征博引,並非不加區別的一概照錄,而是根據嚴格的編選原則,仔細地進行甄選。對於古代典籍中的陰陽五行讖緯等封建思想,他盡量予以剔除,摒棄不用。如對《氾勝之書》和《齊民要術》中的厭勝術等迷信內容,《農政全書》一概不予摘錄。元末的《田家五行》,徐光啟也隻是選擇了有科學價值的氣象諺語部分。陳旉、王禎的農書都辟有“祈報篇”,宣揚農業收成的豐歉取決於祈天是否虔誠。徐光啟反對這種唯心論的說法,《農政全書》一反舊例,不再設“祈報篇”。就是對那些已經摘入的文獻,他也並不盲從前人的成說,而是大膽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主要反映在他寫的批注裏。這些批注或詮釋,或補充,或引證,或記事,或總結,或評論得失,或觸類旁通。這些文字大都不長,內涵卻非常豐富,不一而足。另外,徐光啟對采摘的文獻,每每圈圈點點,並用不少的符號加以區別,也自有其用意。
當然,最能反映徐光啟在農學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的,還是應當首推他個人所寫的那一部分文字。這些文字都是徐光啟對自己多年農學研究和種植實踐所作的概括和總結,處處閃耀著科學的光彩。徐光啟通過對蝗蟲生活史的深入研究,發現了蝗蟲的生活規律,為治理蝗災提供了科學依據。他本人曾親自試種過甘薯、棉花、女貞、烏臼、稻、麥、油菜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對它們的習性有切身的體驗,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他寫下的心得就要比其他農書更深刻,更有實際指導意義。他對墾田、用水、養白蠟蟲、養魚也都有獨到深刻的見地,在近八十種作物(包括農作物、果樹、蔬菜、經濟樹木)項下寫有注文和專文。這位科學巨匠堅決反對風土說,提倡異地引種的革新探索精神早已是有口皆碑。其實他還遺留下許多真知灼見有待發掘整理。比如,是他首先注意到把作物的收獲部分,從穀實擴大到包含莖稈等的作物整體,用現代術語說,就是從經濟產量的概念發展到生物量的概念。稗的產量低,曆代農書都隻當作備荒作物,徐光啟卻認為,“稗稈一畝,可當稻稈二畝,其價亦當米一石”,對稗的利用價值從生物量的角度作出正確的估價。徐光啟的“獨見”,或以整卷、整篇、整段的麵目出現,或散見於引文之中,堪稱字字珠璣。清初大學者劉獻廷讚歎說:“玄扈天人,其所述皆迥絕千古”,“人間或一引先生獨得之言,則皆令人拍案叫絕”。
下麵再對《農政全書》十二目的基本內容作個概略的介紹。
《農本》三卷。農本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自然經濟和自耕農的大量存在是它的客觀基礎。農本思想的核心是把農業看成國家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和主要的財政來源,把農民當作主要的統治基礎和人力資源。這一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萌芽,到戰國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先秦諸子中的儒家、墨家、稷下學派、李悝、商鞅、韓非以及漢初的賈誼、晁錯,都非常重視農業,堅持“農為政本”的主張。重農思想作為主導的經濟思想,一直貫穿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到明清兩朝沒有根本的變化。素來抱有富國強兵理想的徐光啟,繼承了傳統的重農思想,認為隻有“務農貴粟”,才是國家的“根本之計”。“古之強兵者,上如周公、太公,下至管夷吾、商鞅,各能見功於世,彼未有不從農事起者”。基於這種認識,《農政全書》開卷即言農本。首半卷《經史典故》列舉了《五經》和史書中重視農業生產的言論和史實;一卷半《諸家雜論》摘引了《管子》、《呂氏春秋》、《亢倉子》、《齊民要術》等書的有關章節;第三卷全文收錄了明人馮應京的《國朝重農考》。這些都是為了證明以農為本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社會基礎,提醒人們關注農業問題,抓好農業生產,為國家富強社會安定打下堅實的根基。然而與古代農本思想重本抑末不同,生當晚明的徐光啟堅持重本卻並不抑末,反而提倡發展工商業,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的經濟要求,使他的農本思想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田製》二卷。一卷是徐光啟自作的《井田考》,對西周井田製的劃分方法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其中對西周度量衡與明代度量衡換算方法的確定十分精彩。另一卷引錄了王禎《農書》田製圖說的全文。他認為,王禎作詩的水平要比農學的水平高,他的農學遠遠趕不上《農桑輯要》的編者苗好謙、暢師文等。
《農事》六卷。其中《營治》二卷介紹了《齊民要術》,陳旉、王禎兩部《農書》和《農桑輯要》中關於墾殖、收種、播種、中耕、除草、灌溉種種農田管理措施。《開墾》二卷引用了諸葛升、汪應蛟、沈一貫、耿桔等人關於開荒墾田的文章,還錄入了徐光啟自己的《墾田疏》。徐光啟有親自墾荒的切身經曆,對如何開辟荒蕪土地變為良田,增加國家收入有精辟的見解。他在這裏補寫的兩段文字,即移民墾荒時“主客”關係的處理和墾荒前的準備事項,對指導墾荒很有實際意義。另有《授時》、《占候》各一卷,分別采自舊典章舊農書和老農經驗。
《水利》九卷。徐光啟十分關心水利問題,在《農政全書》的凡例中他便說:“水利者,農之本也;無水則無田矣。”另外,從本目在《全書》所占的比重也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其中《西北水利》一卷,《東南水利》三卷、《浙江水利》一卷、《灌溉圖譜》、《利用圖譜》各一卷、《泰西水法》二卷。在這些章節中,不但有對用水理論的探討,有水利器具的製作和使用方法,還有改善地方水利的具體意見。《西北水利》主要摘錄郭守敬、徐貞明的著作,範圍包括西起甘肅,東至河北、山東的整個黃河流域。《東南水利》主要針對太湖流域,輯錄資料的來源是宋人範仲淹、元人任仁發和明代的吳恩、夏原吉、徐貫、耿桔等人的著作。《浙江水利》主要談論浙東紹興、上虞、寧波一帶沿湖築堤蓄水工程。《農政全書》的灌溉及利用圖譜,錄自王禎的《農書》。徐光啟對取水工具寫下不少評注,表明他對這些工具器械作了深入的研究。《泰西水法》是徐光啟與傳教士熊三拔合譯的著作,介紹了一些西方的水利學原理和工程知識,其主要部分也被選入《農政全書》。
《農器》四卷。摘自王禎《農書》,介紹了常見農用工具的質料、形製、構造和用途,有較高的實用性。
《樹藝》六卷。包含《穀部》二卷、《蓏》一卷、《蔬》一卷、《果木》二卷。大都是彙集以往農書中的材料,介紹了各種作物的特性、用途和種植方法。書中特別強調選種,說“種蔬果穀蓏諸物,皆以擇種為第一義。種一不佳,即天時、地利、人力俱大半棄擲矣”。在說到甘薯時,書中充實了不少新材料,是徐光啟寫《甘薯疏》時征集到的。他指出了甘薯的十三個優點,認為此物易種高產,應大力推廣。“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米價諒不至騰踴矣”。
《蠶桑》四卷。有《養蠶》、《栽桑》各一卷,《蠶事圖譜》二卷,亦是采自王禎《農書》,介紹養蠶植桑的注意事項和養蠶工具、繅絲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出了“連冷盆”的建議。
《蠶桑廣》二卷。其中《木棉》、《麻》各一卷。徐光啟的家鄉鬆江地區是盛產棉花的地方,他收集了不少民間的種植栽培經驗,還專門寫了《吉貝疏》,宣傳推廣植棉技術。在《農政全書》中,有關作物栽培談得最多的也是棉花。他對選種、種籽的收藏和播前處理都有精辟獨到的見解。他提倡早種,強調深根和病蟲害防治,主張稀植、短幹,重用基肥,這些措施都是適應當時耕作水平的。關於麻的種植則主要依據舊農書寫成。
《種植》四卷。有《種法》一卷、《木部》一卷、《雜種》二卷。《種法》主要介紹園圃布局、樹木嫁接、整枝、防鳥害、治蟲等項技術。《木部》介紹了榆、鬆、槐、楊、梧桐、烏臼、女貞等三十餘種樹木的種法和用途。徐光啟極力主張多種烏臼以取油料,多種女貞以取白蠟,稱這兩種樹“其利濟人,百倍他樹”。對如何養蟲生蠟作了生動細致的記述。《雜種》著重介紹了竹、茶、菊以及其他藥用、染料和水生作物。
《牧養》一卷。談到馬、驢、牛、羊、雞、鴨、鵝、魚、蜂等家畜家禽的飼養技術。
《製造》一卷。主要講述釀製酒、醬、醋技術和各種食物的製作方法、房屋建築方法以及一些洗滌、收藏、修補方法。
《荒政》十八卷。從篇幅上看,這一部分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一。其中《備荒總論》半卷引用了《縠梁傳》、《荀子》、《管子》、晁錯、陸贄、蘇軾等大量古今文獻中的救荒言論,以闡明“有備無患”和“人定勝天”的思想主旨,強調預防為主。《備荒考》二卷半分別列舉了從隋到明曆代備荒賑災的措施,以及一些具體的渡災辦法。最後是《救荒本草》十四卷和《野菜譜》一卷,收錄了可以代食充饑的草、木、糧、果、菜類數百種,供災荒時采用。這一部分大概是因為徐光啟的原稿比較淩亂,陳子龍在整理時沒能仔細考訂,多加斟酌,把徐光啟抄錄來供參考用的文獻資料統統編了進去,所以夾雜了一些無用的,甚至有迷信思想的成分,與全書嚴整的章法顯得不夠協調。
徐光啟編寫《農政全書》,對於農田水利、土壤肥料、選種嫁接、防治蟲害、改良農具、食品加工、絲織棉紡等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民生活的各個重要方麵,都就當時能夠達到的認識水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批判了阻礙生產技術進步的各種落後思想和落後方法。他把富國強兵的熱望和對廣大農民的深切同情寄托在這部劃時代的巨著中。《農政全書》在曆史上最早從國家政策的角度全麵檢討“農政”的經驗教訓,對墾荒、水利、荒政給予特別的關注,係統總結了我國古典農業科學,這些都是他遠遠超出前人的地方。這樣一部巨著,由一位年逾六旬、體弱多病的老者獨力撰述,其艱難程度是可以想象的。隻有憑著對國家對民族的摯愛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位傑出的科學家才會給後人留下這樣一筆豐厚的遺產。
雖然因為時代條件的限製和認識水平的局限,以及整理者未能完全理解徐光啟的編寫意圖,使得《農政全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著作蘊含的巨大科學價值,越來越清楚地為世人所認識。自從平露堂版本《農政全書》問世以來,此書一再被刊刻印行。迄今為止,《農政全書》的各類版本不下十種,對指導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我國傳統農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它將永遠熠熠生輝。
徐光啟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世。新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盡管最早在他的故鄉孕育生長,畢竟還相當微弱,更談不上在政治舞台和意識形態方麵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主宰著徐光啟和與他同時代知識分子的,依然是封建正統思想。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的成員,雖然最後升遷到內閣大學士的高位,但仕途多艱,他在政治上的建議和主張很少被采納,始終沒有機會施展其富國強兵的抱負,建樹不大。雖曾一度督練新軍,也因處處受製而失敗。可是,徐光啟畢竟與一般封建官僚的聲色犬馬、奢侈糜爛不同,他清白自守,淡於名利,把全部聰明才智傾注於科學研究事業,對祖國科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科學思想,如注重邏輯實證,采用實驗手段,強調會通中西,講求實學,重視培養人才,在中國科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持編寫《崇禎曆書》,尤其是獨自編著《農政全書》,創下了輝煌的科學業績。所有這些,都是人們至今仍對他懷念和景仰的根本原因。
填補製堿工業空白的侯德榜
侯德榜,著名化工專家,我國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聞名世界的製堿專家。他創造的“侯氏製堿法”,填補了中國製堿工業的空白。他在化工界的傑出貢獻贏得了世界的榮譽,曾被選為英國化學化工學會榮譽會員,以後還被授予美國化學化工學會榮譽會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化工部副部長、重工業部化工技術最高顧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任,為新中國化學工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著作有《天然堿》、《四酸五堿》、《純堿製法》、《製純堿工業手冊》等。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在福建閩侯縣的一個農民世家,字致本。幼年念私塾。16歲在姑媽的資助下,到福州英華書院就讀,因成績優秀被保送到上海閩皖鐵路學堂學習。1913年,以10門功課全部滿分的優異成績保送到美國麻省工學院學習化學工程學,1921年獲博士學位。侯德榜在美國艱苦奮鬥八年,學業有成,報國之誌更堅定。1922年,應範旭東先生邀請,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國到永利製堿公司工作。
侯德榜留美學習的是製革專業,而且在製革方麵已經嶄露頭角,那篇博士論文備受導師賞識。現在他要放棄製革,另起爐灶,專攻製堿,開始他還有所猶豫。當他知道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堿業進行壟斷,牟取暴利,人民無堿,隻能啃酸饃為食的現實後,他定下決心,立誌為中國人爭一口氣,製出中國的純堿來,於是,就義無反顧地接受了永利製堿公司的邀請,踏上了回國歸途。
1921年舊曆年剛過,侯德榜就從老家福建匆匆趕到塘沽。侯德榜在永利公司的工地上與範旭東見麵。範旭東對侯德榜早已望眼欲穿。現在堿場基建已經全麵鋪開,範旭東立即委派侯德榜負責建築、安裝、技術等工作。在風雨漂泊的舊中國要建立一個製堿工廠談何容易。白手起家,很多工作都要侯德榜親自出馬。各種機器設備陸續到位,安裝正在緊張緩慢有序地進行之中。蒸餾塔的安裝十分費勁。蒸餾塔是用幾個特大鑄鐵塔圈壘起來的,有30多米高,由上千個粗大螺栓加固連接而成。那時我國缺乏起重設備,安裝全靠簡單的機械和人工,安裝工人又缺乏經驗。侯德榜在現場指揮工人,齊心協力操作,把2噸重的蒸餾塔從地上慢慢抬起來,落實到位,一切安裝就緒,他們又進入製堿的試車階段。
永利製堿公司采用的是蘇爾維製堿法。整個工藝流程所用的機械設備,節節相連,形成一個完整係統。全過程分為化鹽、吸氨、碳化、煆燒、蒸氨等主要部分,各部分都在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才能生產。如果有一個環節發生故障,整個生產就要受到影響。公司的技術人員沒有製堿經驗,對蘇爾維製堿法也不清楚,要注意哪些問題,心中無數,因此故障頻頻發生。首先是蒸氨塔。試車開始,30多米高的蒸氨塔擺動起來,擺動幅度越來越大,情況緊急,侯德榜急令停車。經檢查,原來蒸氨塔開車時,用了濃度較大的硫酸銨溶液,硫酸銨溶液和石灰溶液一接觸,就出現硫酸鈣沉澱,很快將溢流管堵死,發生故障。其次是進料的速度未控製好。他們調整了硫酸銨溶液的濃度並放慢進料的速度,再試車,這個環節的問題解決了。一個問題解決了,又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這時煆燒爐結疤了,把送堿的絞刀咬住了。侯德榜很快就找到了事故原因,是重堿濃度太大的緣故。侯德榜命令把重堿濃度從20%降到10%以下,煆燒爐內結疤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了。他們在試車過程中排除了無數次的突發性故障,經曆了上百次的現場調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永利製堿公司製堿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永利製堿公司於1924年8月初正式開工生產,人們盼望著早日見到中國堿。堿終於生產出來了,但是白中帶紅,質量與洋堿無法相比。人們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作為總工程師的侯德榜,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經過冷靜的分析,這位化工奇才,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原來產品變紅是鐵鏽所致。當使用焦爐粗氨水為原料時,其中含有硫化銨,硫化銨中的硫離子在整個製堿係統中運行時與塔器和管道的鐵壁接觸,可在鐵器上長出一層堅固的硫化亞鐵膜。這層薄膜可使鐵壁與介質隔離,鐵被保護起來,堿就純白了。現在改用鹽水,缺少硫離子,隻要在氨鹽水中加入適量的硫化銨之類的鹽,堿中的雜色就可以消除。經過實驗,堿的顏色果然變白了。在生產的關鍵時刻,廠裏的四台船式煆燒爐相繼被燒壞了,生產被迫停工。經過技師們連夜檢查終於發現,這四台爐子全是從美國買回來的偽劣產品。範旭東為了徹底解決煆燒爐的質量問題,特派侯德榜去美國考察。侯德榜在美國調研發現歐美各國製堿廠,全部都用回轉型外熱式煆燒爐,那種船式半圓型煆燒爐早已被淘汰了。侯德榜在美國重新設計,改用先進的回轉型外熱式煆燒爐。範旭東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改革了許多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永利製堿公司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以極高的勞動熱情,渴望著再次開車生產。
永利製堿公司於1929年6月29日第二次開車生產。這一天全廠職工沉浸在緊張而喜悅的氣氛之中。一切準備就緒,開工、生產、出料。頓時,白似雪、細如麵的堿吐珠瀉玉般傾瀉入袋。工人們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把把白花花的堿,脫口讚頌到:好純的堿啊!多純的堿啊!純堿由此而得名。範旭東、侯德榜那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他們為此付出了多少辛酸,嚐盡了多少人間的酸甜苦辣,整整幹了八年才降服了這條流水作業的長龍。侯德榜數年如一日,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奮力拚搏,充分顯示了他的奉獻精神。用蘇爾維法製堿在世界上永利是第三十一家,在亞洲永利是第一家。生產很快穩定下來,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日產量超過80噸,從此一舉打破了英商的壟斷,殺出了一條血路。
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為紀念建國150周年,在費城舉行萬國博覽會。在中國產品的展覽位上,一袋雪白的永利純堿擺放在中央。袋的正麵中央印的商標嵌在雙環之中,立著的三角上方印有剛勁有力的“中國永利”四個大字,下方是“純堿”兩個大字,顯然是國際甲級商品。中國永利製堿公司的“紅三角”牌純堿,榮獲大會金質獎章。
侯德榜痛恨帝國主義的技術壟斷,決定將多年心血研究寫成的《純堿製造》一書公布於世。1933年該書在美國出版,打破了保密70年之久的蘇爾維法製堿技術的壟斷地位。侯德榜的壯舉得到中外學者的一致稱讚。
抗戰全麵爆發,日寇看到了永利製堿公司的潛在價值,企圖收買範旭東、侯德榜。他們斬釘截鐵地說:“寧可給工廠開追悼會,也決不與侵略者合作。”永利製堿公司為了抗日救亡,保護中國民族工業免受災難,決定遷到華西犍為縣岷江東岸。為解決華西製堿原料的來源,侯德榜煞費苦心。鹽在塘沽堆積如山,賤如沙土,而在華西鹽價卻相當昂貴。用蘇爾維法製堿對侯德榜來說已是駕輕就熟了,沒有問題。但是在華西鹽價是塘沽鹽價的幾十倍,蘇爾維法的利用率隻有70%左右。如果再用老辦法,每天不僅浪費許多食鹽,也浪費了很多資金,對不起勞苦鹽工。侯德榜與範旭東反複商量後,決定放棄老辦法,另辟蹊徑,尋找新的製堿辦法。
19世紀後期,歐洲已經開始對蘇爾維法進行改造。德國在這方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24年,德國已經研究出察安法製堿。這種新法以碳酸氫銨和食鹽為原料,可得純堿和氯化銨兩種產品,食鹽的利用率達90%。此法雖然工藝不理想,但它的食鹽利用率較高,對華西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侯德榜想搞清察安法,再設法改造完善之。為此他再次赴美考察,不久搞到了察安法專利說明書。針對專利說明,侯德榜決定對新法製堿進行全麵試驗。經過艱苦的探索,完成了察安法的基礎試驗,通過層層篩選,全部摸清了察安法的工藝條件。同時他還探索到不用固體碳酸氫銨作原料也可以生產的方法,使試驗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41年3月15日,永利堿廠舉行了表彰大會,把新的製堿法命名為“侯氏製堿法”。侯德榜這位勇攀科學高峰的勇士,並沒有滿足已取得的成績。他認為新法製堿雖然比察安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但還不理想,他要尋找一種更好的製堿法,把製堿工業和合成氨工業結合起來,使製堿技術更加完善。侯德榜反複分析、探索和研究,經過500多次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探索出一種與察安法完全不同的氨堿聯合流程製堿新方法。它的特點是不用碳酸氫銨為原料,而是在鹽母液中加氨,送進碳化塔,讓碳酸氫鈉結晶析出,過濾後將母液降溫,加鹽析出氯化銨。母液再吸收氨,進入碳化塔,不斷循環使用,得到純堿和氯化銨兩種產品,食鹽利用率達到96%,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為化肥氯化銨。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學會一致同意將這一新工藝命名為“侯氏聯合製堿法”。侯氏聯合製堿法把製堿工業與合成氨工業有機結合起來,將製堿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侯氏聯合製堿法為世界製堿技術譜寫了新的篇章,在世界反響很大。1943年10月22日,英國化工學會授予侯德榜名譽會員稱號。這是英國化工學會自1881年成立以來,獲得名譽稱號的第十二位有重大貢獻的化學家,也是唯的一中國化學家。這是中華民族的榮譽,是中國化工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同年,美國化工學會吸收侯德榜為該會會員。永利製堿公司在化工界有許多成就,中國化工界躋身世界,侯德榜功不可沒。
新中國即將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還在印度指導工作,當友人轉來周恩來給他的信後,他排除了種種阻撓,於1949年7月回到了氣象更新的祖國,作為科學家的代表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從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恢複、發展新中國化學工業的嶄新的工作中。為了祖國的化工事業的崛起,他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為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根據國情,侯德榜不顧古稀之年,還和技術人員一道共同設計了碳化法製造碳酸氫銨的新工藝,為我國的化肥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侯德榜先生既是一名資深科學院部委員,又是一位傑出的園丁,他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術骨幹。他們以侯德榜先生為榜樣,為發展我國的化工事業鞠躬盡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