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杜環義奉常母
杜環,明初官吏,金陵人。
杜環父親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允恭在九江死了,家境衰敗。
允恭的母親張氏,年已六十多歲了,在九江城下傷心地痛哭,哀歎自己無人奉養。
有認識常允恭的人,可憐張氏年老,告訴她說:現在的安慶太守譚敬先,是允恭的朋友,讓她前去投奔,念及與允恭舊存的交情,一定會照管她的。
老夫人遵從這個人的指點,坐船到了譚敬先處。可是譚竟婉言謝絕,不肯容納。
老夫人處境非常窘迫。想到允恭曾在金陵做過官,親戚好友或許還有存在的,也許能有點希望。可是她到了金陵,一個也沒有訪到。
老夫人又打聽杜一元家在什麼地方。知道情況的人告訴說:“杜一元已經死了很久了,隻有他的兒子杜環還在。”並告訴他家位於鷺州坊中,門口有兩棵枯樹可以辨認。
張氏穿著破舊衣服,走投無路,隻好投奔杜環家。此時,杜環正陪著客人,見到常母這副樣子非常驚訝。一打聽,常母便把遭遇哭著告訴他。杜環聽著也流下了眼淚。
杜環扶著老人坐下,對老人行了晚輩之禮,又呼喚妻子和孩子來行禮。
杜環的妻子馬氏換下常母的濕衣服,又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常母穿,捧著粥讓常母吃,抱來被子讓常母歇息。
常母問起平素較為親近的、情誼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兒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環知道老朋友沒有存在的了,又不知常伯章的死活。隻好婉轉地安慰常母說: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替您老人家打聽一下他們的近況。假若沒有人侍奉您老人家,我家即使再貧窮,也能奉養起您老人家。況且我父親和常老伯親如兄弟,現在您老人家貧困窘迫,不到別人家去,投奔到我家來,這也是兩位老人在天之靈把您老人家引導來的啊!希望您老人家就別見外了。
當時正值戰後,年成不好。一般人家親生骨肉都不能保全。常母見杜家也不富足,雨停後堅持要再找找其他朋友。杜環隻好派一陪嫁的婢女跟著同行。
到了天黑,常母再找不到熟人,隻好返回來,才安心住下來。
杜環買了布料,讓妻子替常母縫製衣服被褥。
杜環一家人,都像對待母親一樣地侍奉她。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滿就生氣罵人。杜環私下告誡家人,要順從她的心願,不要因為她處境困難就輕視、怠慢她。
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環親自替她煎藥,送勺匙、筷子。
過了十年,杜環做了太常寺的讚禮郎,奉皇帝的詔令,到會稽舉行祭祀。返回時,路過嘉興,正遇到張氏的小兒子常伯章。杜環告訴他說:“你的母親在我家,日夜想念你,都想病了,你要早點去見她!”
常伯章不以為然,隻說,“我也知道這情況,隻是因道遠沒能去罷了。”
杜環回到家,又過半年多,常伯章才來。
這一天,正是杜環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兒子,放聲大哭。杜環家裏的人要製止她,說這不吉利。
杜環說:“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麼不吉利的?”
過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親年老,不能遠走,竟然謊稱辦其他事情,辭別而去,再也沒有回來看望老母。
杜環侍奉常母更加慎重小心。然而,常母越來越思念兒子伯章,病情越來越重了。快要斷氣時,常母指著杜環說:“我拖累你了,拖累你了!你比我的親兒子還要親!願你的子孫都像你這樣忠厚善良啊!”
杜環備辦了棺材和套棺,隆重地安葬了常母,每年還按時節為她祭祀。
杜環悉心照料常母十幾年,一直到養老送終。大家都稱讚他的孝行,是仁愛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