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劉伯承賣苦力養家
1907年的春天,劉伯承的父親由於過度勞累和貧困生活的折磨,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不幸去世了。為了給父親買口棺材,借了40吊錢的高利貸。這樣,使十分貧寒的家境又添上了一層嚴霜。
父親去世之後,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年僅15歲的劉伯承肩上,他成了家中主事人。他小小年紀就和成年人一樣,起早貪晚地在田間勞作,盡管媽媽有時也抽空去地裏幹活,可孤兒寡母,勞力有限,再加上土地貧瘠,一年下來也隻收了四五擔毛穀。這點毛穀,去了還債,則所剩無幾了。全家人還得吃糠咽菜勉強度日。
為了多收入一點,劉伯承除了搶時間種好自家田之外,還要給富人家打短工、幹零活,掙幾個銅板或換幾升米回來。農閑的時候,攬不到活兒,就天不亮起床,到20裏以外的禦河溝煤礦去挑煤,然後到街上去賣。要趕上好賣,回來還早一點,要趕上不好賣時,就要到天黑以後才回來。不管他回來多晚,母親都在門前的大樹底下等他。每當劉伯承見到慈祥的母親在等他歸來,心裏總是暖融融的。而母親一見到兒子回來,則心疼地上下打量一番,然後輕輕地拍掉他身上的泥土。……
劉伯承挑煤時,總想多挑點,多跑幾趟,好多掙幾個錢養家糊口,所以挑一天煤下來,肩膀磨出了紫泡,衣服和血肉也常常粘在一起,鑽心地痛。兩條腿像灌了鉛一樣,每走一步都很費勁,腰也酸痛得像要兩截似的。可是他怕媽媽見了心疼難過,每天回來,總是強打精神,裝作一身輕鬆的樣子,並總是笑著對媽媽說:“媽,我渾身有的是勁兒,沒事兒的,苦日子總會有頭的!”
母親最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在寬慰自己。每當她聽了兒子這般寬慰的話,臉上便綻開笑容,可心裏在流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