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孫敬修尊從母親教導

孫敬修,生於1901年。著名教育家、兒童故事專家。他小的時候,家境很苦。他父親、母親原來都是北京德門外的普通農民。連年的饑荒,逼得他們沿路乞討,流落到北京城。

孫敬修9歲喪父,由母親一手將他帶大。他的母親叫宿玉恒,是個溫和善良的勞動婦女。因外祖父曾是農村的一位私塾先生,耳濡目染,識了不少字,什麼《三字經》、《女兒經》、《名賢集》的故事,她都會講。她從不打罵孩子,孩子有了什麼錯誤,她就把從父親那裏聽來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如《孟母三遷》、《嫦娥奔月》、《曹衝稱象》、《孔融讓梨》、《木蘭從軍》、《嶽飛抗金》等等。她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兒子身上,希望他長大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勤勞的人。

孫敬修一生就是尊從母親的教導,嚴格按母親教他的許多做人道理去做。

孫敬修靠母親到教堂做臨時幫工的微薄收入度日,9歲才得以入小學讀書。他深知這機會難得,學習非常刻苦,決心以優異成績回報母親。小學一畢業,母親再也無力供他念書。他靠自己的聰明和勤奮,考進了盧溝橋畔的“京兆師範”——一所官辦初級師範學校。孫敬修就在這所學校裏敬業修身,直至1921年畢業。

畢業後,幾經周折,來到北京彙文小學,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俗話說,“家有二鬥糧,不當孩子王”。這種輕視教育的思想,當時在很多人的頭腦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而孫母卻不然。她苦了大半輩子,如今看見兒子當了一名小學教師,打心眼裏高興。她對兒子說:“當小學教師有什麼不好,你要像那位弟子三千的孔老夫子那樣‘為人師表’,做事要對得起良心,千萬不能誤人子弟。”

孫敬修牢記母親的教導,決心做一個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教書人。他在彙文小學教語文、教算術、教圖畫、教唱歌,幾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輟,整整度過了35個春秋。

這35個春秋,他播下的是數不盡的愛,換得是無數顆金子般的童心。

新中國成立以後,孫敬修被邀請參加了第一屆文代會。親耳聆聽了周恩來總理的報告。這以後,他決心把餘熱獻給新的國家,獻給黨的教育事業。

1956年,他被調到北京少年宮工作。從此他成了全國著名的“故事爺爺”。他每周三天在少年宮講故事,三天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講故事。他講故事,深入淺出,妙趣橫生,最受小朋友們歡迎了。孫敬修的故事,教育了幾代人。聽他講故事的人,如今有的做了爸爸、媽媽,有的當了爺爺奶奶。他們當中,有的是科學家、工程師,有的是畫家、演員、醫生、教師……更有千千萬萬奮鬥在不同崗位上的工農兵。

孫老真是“桃李滿天下”啊!

每當提起孫爺爺是“講故事專家”時,他都深有感觸地說,我講故事的功底是母親在小時候常跟我講故事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