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自撰良方(1 / 2)

“大人明鑒,此方恐是虛耗時日,難見成效。”剛才提出的建議獲得了部分采納,黑大夫心中也略微有了些底氣,這才敢於主動起身發言。

行走鄉間這麼多年,黑大夫給人治病的時候也並非沒用到過青蒿,隻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是搗碎後作為外敷用藥輔助治療蛇蟲叮咬或者膿瘡。即便有時候迫於藥材緊缺而改為內服,也隻能是在驅除暑熱時還能派上那麼一點極其有限的作用。用這個東西治療瘧疾,他還真就沒有聽說過。

“哦?如此說來……”難道說是自己記錯了?雖說在這幾天翻閱古籍的過程中也多少增長了點知識,但魚寒本身在治病救人這方麵並沒有任何的經驗,此時一聽到黑大夫這番說辭,他的信心還是產生了動搖。

“此方或可一試!”很是意外的,這些天裏一直默不作聲,僅僅提出過一條建議的朱熹突然表示了對魚寒的支持。

“哦?元晦先生也有了發現?”永遠不會懷疑論及翻書查找資料的能力,竹樓之內還真沒有誰能比得過朱熹。他的一句話也幾乎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讓差點就被束之高閣的最有效配方重新受到了重視。因為包括魚寒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人家保持沉默並非故作什麼姿態而是受到了多年養成嚴謹治學理念影響,若不能找出個十條八條的佐證是絕不會冒然提出任何意見。

就在眾人還埋首於唐宋時期的藥典,試圖從中查找出蛛絲馬跡時,朱熹已經開始對那些真正晦澀難懂的古籍進行翻閱。三天隻說過一句話,足以讓某個不合格的穿越者羞愧得無地自容,因為事實證明朱熹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以烈酒拭身的法子,雖然不能治愈疾病卻能極大緩解病患所遭受的痛苦。

“諸位若有疑慮,何妨一觀?”即便是這幾天沒說什麼話,連續的不眠不休還是讓朱熹的嗓音變得有些沙啞。沒有立即采取說服的方式,而是直接將身邊那一大摞精挑細選出來的古籍放在了桌案之上。

“諸位且看……”時間太過倉促,再加上專業知識的匱乏,即便是朱熹也不可能將事情做到萬無一失。但旁征博引總結出一些可靠的規律,對於他這種當世大儒來說並非什麼難事。連續指點了好幾本書上的相似記載,這才緩緩言道:“依朱某之愚見,此幾處皆是言及青蒿確有治虐功效。”

無論是先秦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還是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又或前人孫思邈所遺《千金要方》,甚至是那些魚寒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古代典籍,所有關於瘧疾症狀描述以及相應治療手段的記載都無一例外地被標注了出來。更讓人感到敬佩的是,朱熹還憑借自己過人的才華在一旁做出了盡可能詳盡的注解。

“要不……咱就先試試?”原本就對這個方子有些模糊的印象,如今又獲得了朱熹的認可,魚寒就算是有再多個顧慮,事到如今也隻能選擇放手一搏。

“草民這就吩咐寨中人等外出采摘藥材?”柏博望等人沒有任何理由去懷疑魚寒治病救人的決心,因為這位羅殿地區唯一的朝廷命官也被困在了寨中,除非是疫病完全解除或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否則他同樣沒辦法離開。而本地居民又一直對漢家讀書郎頗為敬仰,就算現在還不知道朱熹有多大的學問,但僅憑人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查閱那麼多古籍還做出了注釋這一點,就足以增加不少的可信度。

當然了,能夠促使柏博望等人下定決心立即付諸實施的關鍵還是在於那些古籍中的記載。根據他們親眼所見,十本裏有七本都提到了相同的配方,除非是那些不同朝代的漢家醫者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寧可身敗名裂也要愚弄世人,否則這就是到目前為止所尋找到的最佳方案。

“嗯,去吧!”采藥的使用不著魚寒太過操心,就這寨中的村民平日裏為了能夠換取生活必須品可沒少攀高爬低,所累計的采藥經驗肯定是豐富至極。再加上這次要去找的可是附近好幾十個村寨擺脫病魔的希望,根本就不用做任何交代,村民們都肯定會慎之又慎主動盡力挑選出品相最好的藥材來。

“元晦先生,要不您老再受點累?幫忙給找找看這藥材如何製備?”魚寒沒學過中醫,不知道熬藥也是一門學問,需要精準地掌握住火候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藥效。但作為一個職業的贗品製造者,他很清楚有了最好的材料不一定就能做出合格的產品,過程往往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當仁不讓!”信心很足,但真等忙活開後,就連朱熹都感到了茫然。

大同小異的配方,製藥的手段卻是五花八門。且不說那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需要與其它藥材配伍後進行熬製的方法,就是被記載的最多也最為簡便的生食也不簡單。有烘幹、陰幹、曬幹後磨粉的,有進行壓榨後取汁、取渣的,還有幹脆就把整株青蒿原草給塞進患者嘴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