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三無書院(1 / 2)

元晦先生怎麼說?元晦先生還能怎麼說?即便是朱熹那榆木腦袋能夠放棄固有的華夷之防觀點,迅速轉變到現在為止還對本地民眾保持著一定戒備的心態,單單隻考慮到此舉可能會造成的影響,他都不敢點頭認同魚寒提出的這個餿主意。

在最害怕自家人作亂,對武人防範唯恐有所不及的大宋朝,上書請求組建地方武裝力量?兵源主要來自被稱作蠻夷的西南少數民族,領頭的更是那個有著先皇心腹後人嫌疑剛被踹到本地來兼職招撫使的歸正之人?朱熹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此舉根本不是什麼閑得無聊找抽,而是活膩歪了在求著大宋官家給他們來個名正言順的抄家滅族!

魚寒等混蛋孓然一身,就算是被官家給砍了腦袋也很難殃及到別人。但朱熹不行啊,就算朱熹本人有舍身取義的勇氣,但他能不考慮到自己身後那個龐大的家族麼?為了幫西南蠻夷解決這點芝麻綠豆大的事,就押上全族數百口人的性命,他還真沒有這樣偉大。

想要朱熹甘冒奇險再次同意助紂為虐這事很難,但魚寒卻還隱約記得這榆木腦袋有個同鄉在書中寫過“世上無難事,人心自不堅”。什麼?陳元靚的《事林廣記》還要等上幾十年才會被創作出來?可他畢竟說過不是?有了理論基礎做支撐,最終的結果當然就是某個混蛋糊弄得某個當世大儒稀裏糊塗地應下了這倒黴差使。

洋洋灑灑好幾萬字,既詳細描述了羅殿地區麵臨的現實困難,更引經據典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一封由朱熹親筆寫成,卻是署上了魚寒這個兼職招撫使名頭全的公文被送出,並且很快得到了官府的批複。

同樣是非常正式的官樣文章,既對魚寒這種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行為表示出了讚許之意,也順帶提出了他那兩位頂頭上司的殷殷期許。要求魚寒既然要做這種教化當地民眾宣揚大宋官家威嚴的事,就一定要持之以恒做好做踏實做到能讓兩州刺史及眾多同僚都感到與有榮焉,能將此作為今後晉升的政績。

有認同,有讚許,還有期待,當然也少不了按照傳統給製造點障礙。鑒於和武州及羅殿本地財力實在有限,兩地官府也就不能為此事給與資金上的支持了,而為了節省一切不必要的開支所以魚寒申請的編製也別指望。至於那什麼提供師資力量的請求,兩州主官就當沒看見,就這蠻夷聚居的西南邊陲,哪有那麼多的讀書人送去陪魚寒瞎胡鬧?

要什麼沒什麼,魚寒那兩位頂頭上司和同僚們做事也真夠缺德的,簡直就是既要驢拉磨又不給驢吃草。這要是換了個人,說不定就得怒火中燒幹脆就辭官回家種地去。但魚寒不會,這個混蛋不僅沒有生氣甚至還暗自竊喜,因為他提出這些要求本就沒希望能獲得任何幫助,隻有遭到了拒絕才能讓那些大人物們短時間內不好意思跑來瞎摻和。

如今有了本地各寨頭人的支持,又取得了官府允許實施的批文,再加上在地廣人稀的羅殿隨便圈個小山頭這種事更是簡單得連上報都可以省下。魚寒也沒再耽誤什麼,接獲公文的當天就開始了學堂的建設工作。

等等,不是招兵籌建地方武裝麼?咋又變成了辦學?這個問題麼……魚寒的腦袋是不太靈光,卻也並不太傻,一個能讓朱熹想起來都感到恐懼的嚴重後果,他又怎麼會忽視?而且當初若不是扯起了這麵大旗,他又怎麼能輕易就說服那個榆木腦袋出手相助?

以辦學做掩護實則編練私兵,這萬一真碰上個不識時務的同僚前來視察該怎麼應付?要說起來,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周禮有雲“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足以說明咱華夏民族的老祖宗們所要求培養的從來都不是應考機器,而是文武兼備知能兼求的棟梁之才!從商周至兩宋,甚至到千年之後由金人餘孽再次竊據中原後所建立的那個國度,期間還真沒誰敢因為一個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過多而明目張膽地提出指責。

至於這所略顯另類的學堂培養出來的讀書人會在外敵入侵之時操刀子玩命,這事似乎也不難解釋。就算有心之人忘了老祖宗那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訓誡,也不記得班超棄筆從戎保家衛國的典故,他們也實在是沒辦法挑出太大的毛病更沒膽子以此為借口將學校取締。

因為這是羅殿,是蠻夷聚居的羅殿,在這裏讀書的大多是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青壯,他們野性未脫做了點什麼出格的事,頂多就算是受到的教育還不夠,魚寒這個負責主持工作的朝廷命官還需繼續努力而已!

一個非常合理的借口,不僅僅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麻煩足以應對任何前來找茬的無聊人士,更是意外地獲得了本地各寨頭人的鼎立支持。以至於原本是量入為出隻打算招收三百青壯的學堂內,足足被頭人們找出各種理由強行塞進了兩千餘人!更誇張的是,這些所謂的學子不僅自帶幹糧被褥自建校舍,甚至還帶來了非節慶日舍不得吃的熏肉和藏在家中最隱密處少得可憐的那點存銀充作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