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考前準備(1 / 2)

一股突然出現的隱藏勢力用一種殘忍且獨特的方式為李家人解除了束縛,讓恭王一黨又重新成為了慶王奪嫡的最大競爭對手,還順帶著讓某個混蛋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機當中,好在這事所能產生的嚴重後果在短時間內還不會顯現出來。再加上事先就已經接到了官家的旨意,魚寒此時就算是有天大的麻煩事也得先等參加完武舉考試再去處理。

從來就沒指望過能因為參加一場經過特批的跨專業考試就獲得功名,進而位列朝堂得到官家重任。原本隻是打算好好利用這三天時間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靜心琢磨出一種可行的方案來化解即將遭遇的麻煩,魚寒卻隻能在最後時刻揣著滿肚子的怒火走向考場。

或許在旁人看來蹲在角落等待進入考場的魚寒就算不是因為那一堆的麻煩事而產生了這種情緒也很正常,畢竟他現在就有足夠多的理由去幽怨與憤怒。

太祖當年定下了重文輕武的規矩,大宋朝堂之上武將待遇不如文臣,民間武人地位更是遠低於文弱書生,這本就是無可反駁的事實。如今官家非得讓一個擁有成州童生名頭,跟當世大儒朱熹朝夕相處且又與文武雙全的燕趙奇俠辛棄疾私交甚厚,本可以獲得更光明前途的儒生前來參加不被重視的武舉考試,這換了誰來也會多少產生一點懷才不遇的感歎啊!

當然了,作為受到當今官家親自指派前來的考生,若是能表現得好將來也未必不能平步青雲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可既然是入朝為官,那就不可能不與同僚們打交道,當年在羅殿那是別人都不願去那窮鄉僻壤再加上朱熹那位子玉兄的照顧魚寒才能夠混得個風生水起,但要是換到了別的地方還能指望碰上這種好事麼?太過鶴立獨行的人別說是在官場就是平常過日子也會有麻煩啊,不獲得同僚的認可就算有官家再多的賞識和支持又能有什麼用?

有那個成天賴著不走還時不時想點辦法來打探自己虛實的辛棄疾作為反麵教材,魚寒當然不願意重蹈覆轍。但這小混蛋運氣更差的是,他這都還沒獲得任命呢,甚至隻是剛到了考場邊上就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身邊人的排斥。那不是一種即將同場較技武人之間的敵對情緒,而是一種刻意的疏遠與蔑視。很奇特的現象卻很容易理解,畢竟魚寒到現在還頂著個歸正人的名頭。就這種受到朝廷猜忌,將來基本不可能獲得重任的倒黴蛋,誰還願意跟他有過多的接觸?

而除了那個會伴隨終生不怎麼招人喜歡的名頭,魚寒現在那副寒酸樣也確實很難讓人興起結交的念頭。

可千萬別以為宋代武人的地位低下,那什麼窮文富武的老話就不再適用。事實上甭管心中有沒有真要驅除韃虜中興大宋的理想,也不管將來還有沒有機會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現在能夠出現在武舉考試場外的這些考生們沒一個不是有點殷實家底的。

雖說文武殊途的話並不準確,但這兩者之間卻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至少在很多方麵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不盡相同。

大宋並不像其後的那些朝代一樣用呆板的八股文來束縛天下學子的思維,但這年頭的考試科目裏既沒有化學物理也沒有生物地理,頂多也就是點基礎的數學天文外加借古喻今的政治主張。所讀的書都大同小異,考試的內容也基本相同,能夠獲得名師的指導固然是好,最少在關鍵時刻還能利用其龐大的人脈關係為將來省下不少麻煩事。但沒有,那也不必太過糾結唏噓感慨。落魄秀才也可以調教出個狀元之才,就算條件再差一點隻要不是太傻隻要肯努力,鑿壁借光勤學苦讀未必就不能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

但習武之人能這樣玩嗎?別說是鑿壁借光了,大部資質平庸之輩就算手裏捏著傳說中能讓人飛天遁地的武學秘籍,缺少了名師的指點一無所成事小,若是練了個走火入魔那才是把樂子給鬧大了!偷拳?那不也還得先找到個武林高手再說?況且就算真有那麼幾個天賦異稟,能夠憑借一己之力開宗立派的天才存在,這閉門造車完了不也還得找人試手?難不成還真能僅靠臆想就把王八拳給變成了蛤蟆功?

在這樣一筆明顯可以計算的開支以外,武人與文士為了維持體力消耗所必須的飲食支出也同樣可能存在天壤之別。做學問,用的是筆墨紙硯靠的是腦袋,若是手頭太過拮據撿根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也未嚐不可,偶爾少吃一兩頓粗茶淡飯也不至於出現太大問題。可習武之人能行麼?即便隻是練的拳腳功夫,不使什麼刀槍劍戟,這體力上的巨大消耗也注定他們需要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熱量,餓上幾頓別說是練功了就算是跑上幾圈都得被抬到牛大夫那種庸醫那裏去!

不同的物質需求,已經決定了雙方家境的差異。民間不是沒有高手,但無論是能夠百步穿楊的獵戶,還是那敲鑼打鼓身懷絕技的藝人,他們首先要考慮的並非是去獲取功名,而是如何頑強地生存下去,誰還會有這閑工夫來參加武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