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受封縣令(1 / 2)

乾道五年的洪適雖依舊身份顯赫卻早已沒了多少實權,能夠憑借多年攢下的人脈關係打探到了朝廷的一些決策已屬不易,無法得知那個“異地”有多遠,更不可能告訴魚寒等人即將獲得怎樣的任命。好在大宋朝廷有些時候辦事效率也挺高的,至少朱家小院內的眾人就被這個問題困惑多久,更準確地說他們是在洪適前來通風報信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到了最權威最準確的回答。

或許是因為混了個武舉功名的原因,魚寒這一次雖然沒能享受到諸如由那位熟悉的內侍李大人前來宣讀聖旨的超規格待遇卻也獲得了更好的任命。根據那位吏部差役遞上的公文顯示,這混蛋可是撈到個從八品縣令的職務,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朝廷大員們似乎為了讓這個沒根沒底的歸正之人能夠專心致誌地處理政務造福一方還特意給他配了倆熟人當助手。

就因為運氣不好撞上了魚寒這麼個憑空冒出來的混蛋,朱熹改變了原有的曆史軌跡,即沒能南下遊學更沒機會上串下跳宣揚他的程朱理學。但這一刻,這個榆木腦袋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因為他同時獲得了縣丞的任命要知道這可是跟魚寒同級也就在某些職務劃分上稍微有點劣勢的朝廷命官,可比他當年那個主簿什麼的要正規得多。

至於剩下的那位麼,說起來可能會有那麼點大材小用的意思。但最近賦閑在家,以至於隻能給人家跑跑腿順便蹭吃蹭喝的燕趙奇俠辛棄疾能夠再次獲得朝廷任命,成為魚寒手下從九品的縣尉,其實也不算太過委屈。

三個來曆不同、信仰有異,隻因各種機緣巧合而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人能夠同時獲得任命,這在大宋的曆史上不能說絕無僅有卻也比較罕見,更令人咂舌的當然還是他們即將趕赴同一個地方換個身份繼續如今的這種生活。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魚寒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選擇了欣然接受。朱熹和辛棄疾在與洪適短暫商議後也沒有拒絕,隻不過看他們倆那臉色,怕是多多少也有點心不甘情不願。

“元晦先生,這喻口又在哪?”自掏腰包奉上三貫辛苦費送走了那位前來宣讀任命的吏部差役,魚寒卻為這即將趕赴的就職地點產生了困惑。而事實上,不僅僅是他這個白癡,就連那位自詡為活地圖的財迷淩文佑都不記得大宋境內還有這麼個地方。

“喻口?吾……吾……”吾了半天也沒能吾出個所以然來,很顯然在洪適提醒下才明白再次拒絕隻會讓自己永遠失去入朝為官機會才被迫接下這倒黴差使的朱熹也對那個地方沒什麼具體印象。

“鹽城之北,山陽之東,漣水之南,有一小城乃為喻口!”出於和朱熹相同的原因才成為了魚寒的下屬,三人中職務最低的辛棄疾當然有更多的理由感歎世事難料,卻在還在接到某個榆木腦袋求助的眼神後做出了相對準確的回答。

“黃河邊上?抗金第一線?”這下魚寒不用繼續困惑,卻得有些傻眼了。這混蛋是不喜歡金國,也會偶爾想點損招來給完顏雍添堵,但要讓他站到最前麵去跟人操刀子玩命,還真是有些強人所難也不太現實。

“賢侄莫非是害怕了,不願赴任?”反正最近也沒多少事做,散朝後就立即趕到朱家小院為眾人出謀劃策,剛才為避嫌而躲在後院的洪適走了進來,聽到魚寒這話後也不免產生了一絲擔憂,生怕這個混蛋做出什麼不識時務的蠢事。

“怕!俺咋不怕?”非常誠實地交代了自己的想法,但魚寒並沒有讓洪適的擔憂成為現實。因為這個混蛋雖然智商比不了朱熹和辛棄疾,心理卻比那兩位正人君子都要陰暗,他根本不用旁人提醒就知道反抗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但怕又咋樣?俺還能讓朝廷收回成命不成?”

“賢侄能有此想法,老朽深感欣慰。”就知道自己還沒有老眼昏花到看錯人的地步,洪適對魚寒這種頗識時務的舉動表示了讚許,卻也沒忘進一步做出解釋說明以便讓這小混蛋少些幽怨。“喻口又稱廟灣,上古時期便有我華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舊時吳、越、楚……”

要不說人家洪適能混到大學士的位置上呢,就這一番解釋那可要比心存怨念的辛棄疾詳細許多,也讓魚寒明白了這次要去的地方就在千百年之後素有“江淮樂地”之稱的阜寧邊上。要說喻****廟灣,魚寒都不知道,但要說阜寧麼……他還真記得。沒別的原因,作為一個職業的贗品商人,若是不知道黃河奪淮入海的曆史,要是不知道阜寧是由黃河泥沙淤積而成,非得搗鼓出個破爛埋到其地下再挖出來說成是唐代的寶貝,那基本上也就屬於找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