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麼來什麼,一直擔心辛棄疾出兵之後會被旁邊的那些個大金國的忠臣們偷襲,結果人家還真聯起手來鬧事了。雖說文登和登萊二州所拚湊出來的所謂大軍很難對已經整修過的牟平城構成什麼實質威脅,但任由敵人進入轄區幹擾民眾們的正常生活,那也確實是非常讓人惡心的事情。
阻敵於境外,這是有能力得做,沒有能力還是得硬著頭皮去做的事情。好在牟平城內還有缺乏理論知識卻擁有豐富經驗的翟崇儉在,還有那五千被精挑細選出來正在接受嚴格訓練的青壯在,而經過了這麼幾個月的發展,威力堪稱恐怖的陌刀兵裝備也有了兩百餘套,足夠應付一場小範圍內的低強度武裝衝突。
請來了能征善戰的翟崇儉和自家那個秀外慧中的娘子,共同商議如何具體應對敵人在春耕開始前發動的這次突襲,卻非常悲哀地發現即便這次來的敵軍人數有限戰鬥力也不太強,可真要應付起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三路大軍齊發,雖說根據王大善人提供的情報顯示因為兵員和將領的素質問題敵人基本上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抵達戰場,但以牟平城內現在可以調動的兵力而言,想要對他們各個擊破還是沒有任何希望。既不想讓敵人在境內造成破壞,又無法進行有效阻擊,魚寒也忍不住埋怨自己的這些鄰居做事不地道。這要是那些大金國忠臣們能把動靜鬧小一點就好了,比如把兵力縮減十倍變成二百五,可就是又好聽又方便收拾!
沒人會把魚寒的抱怨當一回事,別說是他那些來勢洶洶的敵人正愁兵力不足根本不會去做這種蠢事,就連上官倩妤聽到這種混賬話都忍不住甩了自家的混蛋夫君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白眼,而朱熹若不是考慮到要給自己的得意編外女弟子留點顏麵怕是又得擰著笤帚開始揍人。
直接把魚寒當作了閑雜人等,不再被他那些不著邊際的混帳話幹擾到思緒。上官倩妤提出了先揪住一路敵人猛揍,把對方給揍痛揍殘揍得這輩子都不敢再來牟平鬧事的建議。認為這樣即便是其他兩路敵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也還可以對民眾們有個交代,而不至於徹底失去了民心。
朱熹首先對此表示了讚成,認為這個建議不僅僅是目前最穩妥的應對之策,而且還能夠帶來一點點額外的好處。雖然牟平民眾的春耕很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卻也能夠讓他們明白如今城內的兵力還不足以保護他們完全不受侵擾,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幫助魚寒等人在此站穩腳跟。當然了,要讓民眾們形成這種認識,還必須有人去負責進行正確引導才行。可這種事,對於一個當世大儒來說會很難麼?
擅長行軍作戰而不喜歡和人耍心眼的翟崇儉在經過認真考慮後,也覺得這確實是眼下沒有辦法的最好辦法,但在敵人的選擇上他卻和上官倩妤產生了分歧。
三路敵軍,其中由萊州過來的人數眾多且夾雜了百餘金國正規軍,應該算是實力最強。而由於寧海洲治所牟平都已經被魚寒所占領,文登出來的那一百多號敵人基本上也就是臨時招募的雜役,所以他們的實力應該算是最弱。
上官倩妤的意見是先打最強的,消滅掉萊州的那一千多敵人,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而翟崇儉卻想吃柿子揀軟的捏,先把文登方麵的敵人給揍趴下,這樣既有利於他們將來奪取文登城,又能還趁萊州敵軍在昆崳山瞎轉悠的時候速戰速決,然後迅速轉換陣地予以迎頭痛擊,隻留下登州之敵進入牟平境內,把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兩種意見各有各的道理,最終卻是誰的方案都沒有被采納,而是遵照魚寒做出的決定先打高不成低不就的登州之敵!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僅僅隻在於這小混蛋對於人心的把握更為準確,做出的分析也還算是有些不容旁人反駁的道理。
文登之敵不需要去考慮,不僅因為他們人最少,還在於那位胡大人之所以會率軍前來,也隻是在擔心將來大金國收複牟平之後,他作為寧海洲的官員會受到牽連而已,這才不得不裝模作樣帶人出來溜達一圈。而根據霍勖手下細作打探回來的情報顯示,那位以不耽誤春耕為借口隻招募了二三十青壯,其餘全以老弱充數的胡大人還真就是存著混日子的心思。況且城內四千多雖然沒有武器裝備卻經過了嚴格訓練的青壯,還能容得他們在此造成多大的危害?
至於那看似來勢洶洶的萊州之敵,其統帥早就在魚寒北上的途中被嚇唬過了一次,當初沒能在自己轄區阻止這股南邊來的流寇危害大金國領土,這本就已經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即便是完顏雍再大度,將來他們當中同樣會有人倒黴。正所謂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怕咬,就算領軍之人存了立功贖罪的心思,可其他人呢?其他那些沒有這種機會的萊州官員,難道就不回想到拖大軍的後腿,通過一場失敗來證明自己當初做出那個決定的無奈與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