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事不關己(1 / 2)

芒種已過,端午將至。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沒受到騷擾的牟平城漸漸恢複了生機,民眾們雖然沒忘記依舊麵臨著金軍大舉來犯的威脅,但為了讓生活得以繼續下去,他們還是選擇了相信那個不太靠譜的從南方逃過來的前大宋喻口縣令。相信這混蛋可以再次率軍擋住敵人的進攻,相信這個混蛋說出來的那一串基本上不會有人相信的謊言。

明天?明天在哪?是繼續這種安寧祥和的生活,還是再次麵對金軍的鐵騎與屠刀成為刀下亡魂或者最卑賤的奴仆?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隨著天氣一天天的變得炎熱,隨著地裏的莊稼開始了茁壯的成長,百姓們幾乎沒有時間去考慮生活之外的任何事情。他們忙著下田種地,忙著吃飯睡覺,忙著在一通吵人的鑼鼓聲中緊急集合去接受折騰,還在忙著……

半個月前,隨著第三批被拐來的行善之人抵達牟平那個泥濘破敗的港口,城內百姓們也知道了南邊宋金戰場的最新消息,聽說了大宋朝廷做出的最新決定。但這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呢?糊弄人從來都不打草稿的朱夫子是說過百年之前有個範文正公在南邊的嶽陽樓寫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千古名句,可北地民眾們誰也沒親眼得見。

大宋朝廷在數十年前無情地拋棄了他們,滿朝文武都做不到到憂其民。他們這些升鬥小民又憑什麼要上趕著去替大宋君臣操心?況且他們有那資格麼?天下大事自有英明神武的大宋官家帶著那群足以流芳百世的達官顯貴去解決,對於牟平民眾來說趁著金軍還沒有來,趕緊跟著魚大人一塊胡鬧,過幾天夢想中那種有尊嚴的日子,這才是正事!

當然了,普通民眾在士林精英們眼裏本就粗卑不堪且不識大體,他們能有這種自私自利的看法也很容易獲得理解。但在牟平城內最少有一個人不能這麼做,因為他曾經受過官家恩惠是大宋的朝廷命官,更因為他是一直在宣揚愚忠思想的當世大儒!

即便是已經見識過了太多的齷齪,即便是從未受過大宋朝廷的重視,即便是已經產生了些許的不滿,即便是……但朱熹的心中一直還殘存著希望,希望大宋朝廷能夠真正振作起來做一點點能夠讓天下子民感到揚眉吐氣的事,那樣他就能說服自己想辦法魚寒和牟平民眾再次改弦易轍重新成為大宋朝的子民,哪怕到時候隻能做個成天無所事事而且招人厭惡的迂腐文人都行!

但這一次朱熹又感到了失望,而這種感覺的產生並不僅僅是因為大宋朝廷真做出了臨陣換將,以畏敵據戰的名頭把正在前線為率軍奮勇殺敵的嶽雷給裁撤召回,然後派了那位為千古所傳誦讓金人愛不釋手的大宋名將湯思退之子兵部尚書湯碩前去給吳拱添堵!

對於這種給了嶽家一個希望,轉身就親手戳破這個泡泡的行為,朱熹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初孝宗皇帝下旨為嶽飛鳴冤昭雪之時他就已經有所預料。嶽家後人從流放之地歸來,官家賞了嶽雷一個從七品武官之職卻扣了頂正三品的文官帽子,這本就是在表明一種態度,一種可以借嶽家來籠絡天下人心,卻會防著嶽家會心生怨懟在東山再起之後威脅到大宋江山的態度。

任命嶽雷前去協助吳拱防守揚州城,這本來就隻是一種試探,想看看嶽家人是否真的已經被磨掉了血性隻打算規規矩矩地做一介順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該感激涕淋找借口拒絕的事,偏偏那嶽雷還真就接受了任命,妄圖用輝煌的戰績來回報官家的厚愛,重現嶽家軍的昔日輝煌。就這種不懂得官場險惡的忠貞之士,要不被踹才奇怪了!

割讓均州給金國,順便把歲幣增加三成,這也能算個事?均州左有虞允文負責打理的西南諸路,又有固若金湯且有李顯忠坐鎮的襄陽城,金人就算是要了去又能鬧出多大的動靜來?再者說了,泱泱大國以德服人,需要體現在什麼地方?那不就是大宋朝一貫奉行的,不管戰事最終會取得什麼結果,都得給對方一點甜頭麼?敗了多送,勝了少送,但絕對不能不送!

真正能夠讓朱熹感到失望甚至有些憤慨的是最後那一個消息,一個跟他完全沾不上邊的消息。自乾道三年秋就在暗中進行著的儲位之爭終於塵埃落定,獲勝者正是家有李鳳娘的恭王!完全是在按照曆史原有的軌跡在前行,甚至連做出這個選擇的理由都毫厘不差!

慶王太過老實所以不能為君,隻能進封魏王順便一腳踹出京去兼判寧國府?當朱熹聽到這個理由的時候,差點就被笑掉了大牙!老實人不能為君?那要找個什麼樣的人才行?是被儒家口誅筆伐的始皇那種有雄才大略卻殘暴無德之輩,還是煬帝那種聰明多智卻窮奢極武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