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計南下(1 / 2)

“小友且莫忙著為之竊喜,辛某如今隻想問,汝欲以何種身份迎奉魏王?”本來不想對是否出手援助魏王這事發表任何評論,可又實在是看不慣那個小混蛋興奮得上躥下跳的樣子。辛棄疾這才在與朱熹對視一眼之後苦笑著問出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卻足以決定他們未來命運的小問題。

“那當然是……”或許是在這之前這沒有想到,也或許是想到了卻並不打算現在說出來,反正魚寒在聽到這個問題之後是顯得有些傻眼!畢竟有依舊呆在臨安城外的法海以及為琴心所控製的那些個大金國細作在,想要出手救助魏王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但把人給救下之後該如何安頓,這卻是一個有點讓人頭疼的問題。

護送去大宋境內的某地,就此隱姓埋名或者幹脆學著他們這些亂臣賊子也搞個自立旗號?這恐怕不行,前者隻會導致樹倒猢猻散的結局,讓那些有意跟隨魏王的人才平白流失,而他們則是忙活了一陣卻什麼好處都撈不到。至於後者麼,以趙愷的性子而言肯定沒那個膽子去做這種大逆不道的混賬事。

直接將魏王通過特殊渠道接來牟平進行安頓,既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他的生命安全,又還可以順道把他身邊的那些高素質人才糊弄到手上加以利用。一個在現階段來說應該是最穩妥的解決辦法,唯一的問題也就是一旦做出了這個決定,他們雙方之間的身份就成了無法回避且必須立即做出回答的難題。

以什麼身份迎接魏王前來牟平?臣屬關係麼?可別忘了人家是大宋官家的親兒子!都說這血濃於水,孝宗皇帝現在是出於某種特殊原因而放任天下臣民攻訐皇家貴胄,魏王或許也因為這一場劫難而對他那老爹產生了些許怨恨,但他們之間的父子親情是永遠無法割斷!所以不管他們之間現在的隔閡有多深,隻要趙愷無法像完顏允恭那樣對自己老爹刀兵相見,大宋朝那位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這個為人寬宏厚道的老實孩子哭著喊著回家找爹去!

前些日子才狠狠扇了大宋朝廷一個耳光,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可能獲大宋朝廷原諒的亂臣賊子,卻偏偏成為了大宋官家寶貝兒子的屬下,這關係想想都有些複雜得讓人頭疼。而更加頭疼的是,如果將來的某一天魚寒等人真擁有了足以令天下為之側目的強大實力,頂著個魏王屬下名頭的他們能不被大宋朝廷給惦記上?到時候魏王若是做出了重歸大宋的決定,他們又該如何應對?跟著一起回去?那不被人在暗地裏使絆子玩得個身首異處才怪!再次背主自立?真當這造反是鬧著好玩?他們真要這麼做了隻會導致軍心民意盡失,畢竟這天底下可沒誰願意跟著一個反複無常的小混蛋胡鬧!

不能成為魏王的屬下,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雙方的地位必須保持平等,甚至是魚寒等人還需要隱隱占據上風,這才足以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受到大宋朝廷的製衡。一個與當初的觀點相違背的想法,一個讓朱熹和辛棄疾想起來都會心生愧疚的應對之策,卻是在這種時候能夠做出的唯一正確決定。而比做出這個決定更現實的問題也就是這話該由誰說出來才顯得比較合適,很顯然辛大俠是沒打算自己去背這個黑鍋。

“二位先生,賢弟,你們莫非都高興得傻了?這種小事有啥好為難的?咱讓魏王帶著他那票忠臣前來充當客卿不就成了?如此以來,咱既全了忠義之名,又還能夠完全不理會南邊可能再次展開的招安!”這段時間一直在負責向大宋境內走私琉璃製品的淩文佑有足夠的理由裝傻充愣,但他偏偏就率先挺身而出做出了回答。

不是因為愚蠢,而恰恰是因為擁有能夠洞察一切的智慧。很清楚辛大俠的心思,也明白魚寒和朱熹在猶豫什麼。自從當年結伴由臨洮歸宋開始就不打算讓自家兄弟吃虧,也很是難得的良心發現不願讓自己名義上的恩師背負千古罵名,視財如命的淩文佑決定自己來背起這口黑鍋,反正作為在這個時代無足輕重的財迷他同樣從不在乎別人的目光,世人的讚譽詆毀在他眼中甚至還不及一個掉在地上的銅板重要。

“汝這孽徒休得胡言亂語……”很是憤怒,隻因被召集到這大堂之內的就沒有一個不是心思敏捷之人,不管是誰都能在第一時間體會到淩文佑的良苦用心,而朱熹的此番表態也僅僅是為了掩飾心中的那一份感動與愧疚而已。

“先生您也莫要生氣,誰讓您這學生是這麼個文不成武不就偏偏又視財如命的離經叛道之徒呢?”淩文佑既然已經做出了決定就不會再讓旁人一同背負這個罵名,很清楚朱熹接下來會嚷出些什麼,卻更明白想要把這件事徹底攬到自己身上還得在此時就說出一句更為大逆不道的話才行。“反正俺也先申明了,俺掙的錢可以養閑人卻絕不喂主子!你們若是要拜魏王為主,俺現在就退位讓賢,把在海上受盡顛簸的南下差使交給別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