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寶勝如來(至)悉皆消滅。
以前來業報既盡。復為彼等稱讚七佛名號。令其聞名覩相。永離苦海。究竟常樂之意也。涅槃雲。聞常住二字。尚七世不墮地獄。況如來萬德者乎。華嚴雲。設聞如來名及所說法。不生信解。亦熏成種。自然成佛。如人食少金剛(雲雲)。問。七佛還有前後優劣者乎。答。佛佛道同。無有優劣。所謂語等字等法等身等是也。前後次第者。以諸佛因地。各有大願。利益眾生。故以此功能列之。當前者前。而後者後也。初以離苦趣。業火未息。故先藉寶勝如來名號。令彼得聞。沃滅業火。聞此佛名。即能滅塵勞之火也。
南無離怖畏如來(至)清淨快樂。
業火既已停息。方離幽暗之處。乍覩光明之境。人天混聚。凡聖交參。不無驚怖之狀。故次以離怖畏如來名號。令彼聞之。便得永離驚怖。常得安樂。
南無廣博身如來(至)得甘露味。
恐懼已息。針咽永透。故稱此如來名號。令彼聞已。一聆洪名。壅塞門開。業火永熄。清涼通達。所受之食。不復變為鐵丸銅汁也。
南無妙色身如來(至)最為第一。
雖食甘露。而色相猶然不滅。當稱斯佛名號。令彼聞矣。一聆洪名。便得不受醜陋。而得相好圓滿。到此方脫鬼畜形也。
南無多寶如來(至)受用無盡。
色相雖具。而衣冠不整。受用乏少。復令彼聞如來名號。便得莊束整齊。財寶豐足。稱意所需也。
南無阿彌陀如來(至)入不退地。
既已適其所願。恐在閻浮信心難堅。又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雖蒙法化。難階不退。故稱彌陀名號。一聞其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而入阿[鞥-合+(白-日+田)]越致地也。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至)如瑠璃珠。
復稱此名號者。所謂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昬而獨照。一歷耳根。遂得五種功德。設在世間。世間中尊。如悉達初生。即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不受異生之身。相好端嚴。威德廣大。如太子墮地。貴壓羣臣。又有大自在力。所向如意。飛行自在。無諸阻礙。又得金剛不壞之體。具大智慧之因。身心明徹。如瑠璃珠。不歷僧祇。頓悟法身。具此等義。可謂盡善盡美矣。此滅煩惱竟。
諸佛子等(至)無上道。
此總言七佛如來誓願廣大。拔濟眾生離苦得樂。若一稱名。便能千生離苦。證無上道。救拔餓鬼經雲。佛告阿難。若人欲求長壽。福德增榮。滿足檀波羅密。每於清晨及一切時。取一鉢盂盛以淨水。置少飯麵及餅食等。右手按器。作無量威德陀羅尼法。誦變食真言二十一徧。後稱五如來名號。謂多寶。寶勝。妙色身。離怖畏。廣博身。稱名號已。彈指七徧。至晚取其食器。傾之淨處。作此施已。諸鬼神等皆獲充足。捨此身已。必生天上。如是供養。與佛無異。復增名者。彼佛願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故加增之。重在戌亥二時。若遇是時。於事無益。凡持戒居山者。亦可作此法。結來生緣。每於清晨以鉢盛水。安置佛前。持大悲呪二十一徧。至午供佛飯一器。持變食真言二十一徧。至晚持尊勝真言二十一徧。稱七如來名號。然後散食。次與彼受三皈。發菩提。受佛戒。施法食。圓滿行人利生之事也。
次與汝等皈依三寶(至)三菩提。
皈依三寶。能免三塗。自受之後。當如法護。遠離邪徑。直趨覺岸。越此無由矣。婆龕亦雲步欠。即實相義。所謂一切法等同虗空。離諸色相及障礙也。實相無相。無相不相。故名實相。即有一性一體三寶之義。次與彼發菩提心。發有二義。一開發。二顯發。行者則雲顯發。眾生當雲開發本有覺心也。故下申偈雲。
今所發覺心(至)能取所取執。
此偈即理趣六波羅密經發心之偈。覺心者即菩提心。遠離性相等者。若依於性。則平等寂靜尚無生佛之殊。焉有上求下化之事。依相發心。恐墮二乘。相有生滅染淨。千差萬殊。楞嚴雲。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世間相。體非常住。依此發心。恐墮凡夫。揀此二過。故不依也。乃至不依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能取所取。即心境惑業根緣等而發其心。謂但有依。即是取捨生滅之心。非無住真心。故曰遠離諸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