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出版年鑒》和《出版者名錄》,每年收錄的出版社都在四五千家左右。
其中,既有像講談社、小學館那樣的超大型出版社,又有像靜山社、岩田書院那樣的連“小出版社”都算不上的“零碎出版社”。然而,大,有大的霸氣;小,也有小的實惠。
隻有4個人的靜山社,以前每年隻是在聖誕節前夕出一些禮品書,升降沉浮無人知曉。精通英語的鬆岡佑子社長,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率先捕捉到“哈利·波特”出版的信息,從此開始了至今仍使日本出版界瞠目結舌的“自己引進、自己翻譯、自己出版、自己贏利”的火爆曆程。從1999年至今,“哈利·波特”已在日本出完7卷本,靜山社平均每1卷本賺取銷售收入50億日元,7卷本共賺取銷售收入350億日元(約合24.5億人民幣)。
如果說靜山社是因為抓住了好選題而火爆起來,主要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的話,那麼,1個人的岩田書院在專業書領域辛勤耕耘,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現在,可能更具有普遍意義。
岩田書院創辦於1993年。社長岩田博既是社長,又是員工。該社主要出版日本史、民俗學方麵的專業書。截至2010年3月,岩田書院共出版新書近700種。
建社之初,平均1個月出版1種新書,近些年來,月平均出版新書4至5種,年平均出版新書50種。其銷售收入在第2個結算期為2700萬日元;從2002年的第10個結算期以來,每期都超過1億日元(約合700多萬人民幣)。
岩田博讀大學的時候,就在出版行業勤工儉學。他畢業以後,進入名著出版(社),並在這家出版社一幹就是20年,一直編輯日本史、民俗學方麵的專業書。名著出版(社)是人物往來社出版部部長中村安孝於1970年創辦的出版社,該社由於翻刻戰前出版的日本全國各地的郡誌和市、町、村史而獲取豐厚利潤,得以快速發展。
岩田博剛到名著出版(社)的時候,每天做校對工作,每年要校對300種翻刻版,持續了兩年,這讓他至今想起來還覺得可怕。名著出版(社)員工最多時有十幾個人,在岩田博辭職時,隻剩下5個人。因為社小人少,雖說岩田博是編輯,但從生產到經營,出版社所有環節的業務他都接觸過。
岩田書院起步於岩田博從名著出版(社)學來的所有東西。他所擁有的編輯業務以外的與出版有關的人脈關係,也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的。假如把在名著出版(社)的體驗和經曆拋開,岩田博就不知道其他書的編輯製作方法。由於這些緣故,即使創辦了“金雞獨立”的岩田書院,他也是在做與在名著出版(社)時相同的事情。
岩田書院出版的專業書,一般都是函裝的精裝本,定價從7000日元到1萬日元不等,初版的印刷冊數在500至700冊。因為讀者有限,即使做廣告宣傳,也花不了太多的經費。在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僅僅能夠做下去的出版社,還是業績很好的出版社,在客觀條件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不僅如此,而且在相同專業的領域,日本史、民俗學方麵的書,比起國文學和地理學的書來,也要好賣得多。這對岩田書院而言,無疑是幸運的。
岩田書院的第一個特點是,社裏隻有他一個員工,任何時候也不雇人。岩田博相信,“零碎出版社”也能出很多書。十幾年下來,岩田書院每年出版近50多種新書,這樣的出版社在日本恐怕也沒有第二家。
創辦之初,岩石書院月平均出版新書1種,一切作業都由岩田博一人操作。隨著出版品種數增加,新書月平均出版超過2種的時候,一個人應付不過來,就逐漸把一些工作委托給外部。即使這樣,他也堅決也不雇人,從來都是一個人幹,這種運作方式從來沒有改變過。岩田書院隻有一個人,就是想雇一個員工,現實情況也不允許。一個人幹,成本可能會增加,利潤率可能不理想,但出版的好書多起來,銷售總額一旦上去,情況就會好起來。
岩田書院的第二個特點是,把自家的出版領域限製在日本史和民俗學。如果限製專業領域,就必須對某個領域十分熟悉。在岩田書院創辦之前,出版日本史的出版社不少,但以出版民俗學為主的出版社幾乎沒有。而且在日本史、民俗學領域,關注到時事文化、文書館學等,更是非常狹窄的領域。
然而,在作為特殊存在的同時,也還是有可以開拓的空間。具體地講,就是日本史、民俗學、文學、地理學、宗教學的交叉領域,也就是曆史民俗學、宗教民俗學、佛教文學、曆史地理學等的複合領域。這些看上去賣不動的書,因為內容紮實,印刷冊數盡管有限,還是贏得了一部分相關領域或對此感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