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灰夫人”網絡版2011年將收費(1 / 1)

免費瀏覽還要延續多久?無償閱讀是不是記者職業的“墳墓”?有償無償之爭還要持續多久?新聞值多少錢?對網絡版內容收費是否行得通?收多少錢才算價格高?受眾會不會流失?

“灰夫人”(《紐約時報》的昵稱)的表態證實了人們的猜測。自從其宣布將於2011年起實行計費瀏覽該報網站後,上述問題成為人們思考的焦點。

《紐約時報》紙介質版訂戶可以無限製地瀏覽該報網站。新規則已經非常明確:如果你在一個月內多次登錄《紐約時報》網站,就需要繳納一定費用,否則將無法繼續瀏覽。

收費數額暫時保密

不難看出,《紐約時報》的新模式類似於幾個已經開始收費的網站。網絡廣播站潘多拉(Pandora.com)已於2009年7月開始收費,用戶隻能在一個月內享受40個小時的廣告支持的免費音樂。但是如果用戶一年交納36美元,那麼音頻廣告及視頻廣告將同40個小時的時間限製一起消失。使用獨立播放器、機器人係統(Android)和蘋果iPhone手機等不同設備的用戶,都可以享受到這些服務。

同潘多拉相比,倫敦的《金融時報》與《紐約時報》更為相似。《金融時報》多年前就已開始采用計費係統。目前,用戶可在《金融時報》粉紅色調的網站上每月免費瀏覽10篇文章。如果想沒有限製地瀏覽網站內容,則需繳納數額不等的費用。

比如,付費3.59美元可以享受一周的網上閱讀,而7.55美元則可以在一周內無限瀏覽並打印網站上的所有文章,還可使用一係列在線金融搜索工具。

因為《金融時報》網站內容涵蓋了國內政治新聞以及必須通過電子郵件查看的文章,即便隻是漫不經心隨意點擊的用戶每個月也會很快瀏覽超過10篇免費文章。根據這一點,預計《紐約時報》網站提供的免費內容將超過《金融時報》。至於向網絡版訂閱用戶收取多少費用,《紐約時報》隻是簡單透露說,“收費方式具有靈活性,將在免費信息與付費文章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而且用戶仍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到網站內容”。

讀者可以設法避免繳費

《紐約時報》進入收費時代的同時仍保留了搜索網絡模式。網站內容仍將出現在搜索結果以及穀歌新聞這樣的信息總彙網頁內。更加引人關注的是,《紐約時報》此舉是否會進一步利用諸如穀歌快速翻頁這樣的服務?這種新聞閱讀器的開發是為了讓用戶在線閱讀時,體驗到紙介質閱讀般的感受,能夠輕而易舉地快速瀏覽整篇文章,卻又無須不斷下載打開新的網頁。《紐約時報》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都是穀歌快速翻頁的合作夥伴,穀歌與36種報刊出版物有合作關係,能夠全麵發布這些報刊出版物的信息。

所有跡象都表明,《紐約時報》將繼續與穀歌快速翻頁及其他信息總彙係統分享資訊。但不難想象,《紐約時報》的讀者為避免繳納網站每月收取的費用,將不再瀏覽該報主網站,轉而通過快速翻頁或其他渠道獲得網站信息。更不用說的是,用戶隻要每月都以不同的方式重複登錄該網站就完全無須繳納任何費用。

(孟斯詠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