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中國書籍在德國進入“後主賓國”時期(1 / 2)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的時候,中國以主賓國的身份亮相2009年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把這一屆“全球出版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數風流國家,還看中國。”正如國際傳媒大亨默多克所說:“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這一屆書展雖然結束了,但中國書籍的清香在德國卻越來越濃鬱。

中國書籍好賣

與DBH書店集團並駕齊驅的塔利亞書店集團,從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以後,進一步加大了銷售與中國有關的德語書籍、德譯本中國書籍以及原版中國書籍的力度。比如,讀者走進塔利亞書店集團位於柏林的一家分店,馬上便能感受到一股濃鬱的中國氣息。書店大堂設有一個中國書籍展台,除了圖書以外,還擺放了中國結、中國剪紙等藝術品。讀者在書店可以發現,在文化、經濟、政治、曆史、國際關係等各類圖書中,都可以找到與中國有關的書籍。

而最多的要數工具類書籍,如《中文說、聽、寫》、《中國導遊》、《5000年曆史》、《氣功》等。德國首本《漢德歇後語詞典》很受讀者歡迎。這本書由德國漢學家羅艾可與她的老師顧彬共同編寫,書中收錄了大約1400個歇後語詞條,涵蓋中國文化與民俗的各個方麵。

經濟類書籍也是德國年輕人比較關注的。德國駐華記者弗蘭克·澤林的《中國密碼》、《與中國為鄰》,曾登上德國的暢銷書排行榜。這兩本書連同《中國震驚》等一起被作為推薦書目。而在新書中,約翰·奈斯比特、多麗絲·奈斯比特夫婦的新著《中國大趨勢》德譯本引人注目。此外,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執行主任馬克·裏歐納德的《中國怎麼想》則把焦點對準了中國智庫。

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中國文學書籍在德國書店的大量湧現。為了借助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推廣中國文學作品,中國有關部門曾資助圖書翻譯,這屆書展上漢語文學作品的翻譯數量超過以往任何一屆書展,展出的中文作品的德譯本達到160種。書展之後,德譯本中國書籍遍布德國書店。比如在塔利亞書店,德譯本中國本土文學作品就有不下40種,像餘華的《兄弟》、莫言的《生死疲勞》、李洱的《花腔》等。

中國故事好看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陸建德曾說:“外國作家很少以中國為題材寫作,即使寫,也不是將中國人作為主角。”不過,這兩年,借中國成為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的熱潮,這樣的作品在德國陸續出現了。

《中國皇帝》是一個典型的德式“中國故事”。作者是柏林的年輕作家蒂爾曼·拉姆施泰特。小說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述,講述了“我”與祖父的關係及前往中國的故事。作為生日禮物,“我”原來要去中國,但這個計劃沒能實現。於是,“我”在信中向兄弟姐妹敘述了自己虛擬的中國。蒂爾曼·拉姆施泰特在談到他寫的虛擬情節時說:“這隻是美好的故事,並非後現代的內容。”《中國皇帝》榮獲奧地利文學大獎——第32屆英格伯格·巴赫曼文學獎。評審委員會評價這本小說,認為其風趣,卻又悲傷,非常精彩。同時,蒂爾曼·拉姆施泰特也贏得了德語文學界最有名的朗讀大獎賽觀眾獎。

青少年小說《乘龍飛行》由小說家漢斯·彼得·霍夫曼撰寫。這個情節緊張的故事仿佛一堂生動的曆史課。漢斯·彼得·霍夫曼把他的女主角安婭送上了跨越時空之旅。由於爸爸工作需要必須到中國去,安婭也不得不離開德國。在她乘坐一架小型私人飛機前往她爸爸所在地的途中,飛機出了事故。作者認為這樣的探險還不夠刺激,又讓安婭通過一些神秘的偶然跌入了中國的戰國時代。

也許中國故事的市場實在太大,德國還成立了一家專門出版中國故事的出版社——德國黃出版社。該出版社推薦的一名新作者歐普拉,就專門撰寫中國故事。

歐普拉的第一部作品是《小月兔》。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向德國小讀者講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兔子“兔兔”的故事。故事以中國人過中秋節、祭祀月亮女神為背景,圍繞兔兔被抓又被放的事件,描繪了兔兔與村莊李家兩個孩子的友情,以及人們對天宮中小月兔的喜愛。

德籍華人作家受歡迎

對中國的關注,也帶動了德國華人的創作熱潮。旅德華裔作家關愚謙與夫人、德國漢學家蓓塔·哈瑞最近推出了新書《大鼻子——中國人怎樣看我們德國人》。關愚謙夫婦總結近年來在德中兩國的生活經曆,通過對近120位德中各界人士的采訪,用生動有趣的實例解析了中德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通過采訪,他們歸納出中德文化上的一些差異,比如德國人做事慢,中國人做事快;德國人喜歡喝,中國人卻喜歡吃;德國人崇尚力量強大,中國人追求家庭幸福;德國人喜歡太陽,中國人更愛月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