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美國總統感覺看文件不如讀書(1)(1 / 2)

也許,減輕文山會海帶來的壓力的最好辦法,就是時不時地漫步書山,暢遊學海,與古今中外的智者對話。

從2009年至2010年,在圍繞醫療改革的鬥爭白熱化之際,奧巴馬總統透露,他仍會抽出時間讀書。奧巴馬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卡迪亞大學演講時稱:“醫改已經談論了近一個世紀。我眼下正在讀西奧多·羅斯福的傳記,他談到了這個問題。”

美國知識界對奧巴馬青睞有加的一個原因就在於,除了撰寫暢銷書以外,他顯然還是一名忠實的讀者。總統競選期間,照片上他隨身攜帶法裏德·紮卡裏亞的《後美國世界》,這本書在那時被外交政策機構奉為經典。一年前,在接受關於經濟政策的采訪時,他告訴記者,他正在讀約瑟夫·奧尼爾在“9.11事件”後出版的小說《荷蘭》,該書獲得了2009年國際筆會/福克納獎。

古往今來,像奧巴馬一樣熱愛讀書的總統不乏其人。約翰·亞當斯的藏書超過3000冊,其中包括西塞羅、普魯塔克和修昔底德的作品,書中密密麻麻到處都是總統的批注。托馬斯·傑斐遜的大量藏書使他負債累累,後來卻成為國會圖書館的基礎。他向亞當斯坦誠:“沒有書我就活不下去。”大概沒有哪位總統能跟“莽騎兵”(西奧多·羅斯福)匹敵,他曾一天讀完好幾本書,並著有十多本頗受好評的書作,主題從1812年戰爭到美國西部不等。

奧巴馬提到的羅斯福傳記,指的是埃德蒙·莫裏斯的《西奧多·羅斯福的崛起》。奧巴馬或許是有意傳達出羅斯福式的堅韌與改革精神,但這也說明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閱讀不僅使總統在處理枯燥乏味的文件報告之餘得到調劑,而且會給他們的政治構想和政策思考以靈感,強化、造就或改變他們的觀點。白宮觀察人士喜歡研究哪些助手的建言對總統管用,但從總統所讀的書也可以看出他們想把國家帶往何方,以及曆史會怎樣銘記他們。

《聖經》讓杜魯門支持以色列建國

不妨看看哈裏·杜魯門。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完成大學學業的美國總統,但他是一名如饑似渴的讀者,尤其愛讀曆史和傳記類書籍。他曾戲言“這個世界上唯一新鮮的東西就是你所不了解的曆史”。

杜魯門入主白宮時無視國會的反對,支持建立以色列國,就是由於他年幼時讀的書。一本是《聖經》(他讀了十幾遍),另一本是由查爾斯·霍恩主編的多卷冊史書《偉大男人和著名女人》。這套書講的正是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讓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並重建其神廟。杜魯門離開白宮後不久,有人向一群猶太領導人介紹說,杜魯門“幫助創建”了以色列國。杜魯門生氣地表示:“什麼叫‘幫助創建’?我就是居魯士。”

書評左右肯尼迪的國策

約翰·F.肯尼迪執政時期,圖書發揮了格外重要的作用。肯尼迪獲得普利策獎的傳記《當仁不讓》,增強了他作為思想家的聲望。而白宮的常駐智囊阿瑟·施萊辛格不僅向肯尼迪推薦圖書,還撰寫了《一千天:肯尼迪在白宮》,在事後描述“肯尼迪王朝”的盛況。

但促使20世紀60年代一項重大政策舉措出台的是一篇書評,而不是一本書。

肯尼迪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沃爾特·赫勒向總統推薦一篇文章,即德懷特·麥克唐納在《紐約客》周刊上1.3萬字的關於邁克爾·哈林頓的《另一個美國》一書的評論。書評中提及的這本書記載了美國的貧困現象。受這篇書評鼓舞,同時感到在推進全麵減稅之後易受到“左派”攻擊,肯尼迪要求其班子探討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