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版行業的興衰一直與其國民的圖書閱讀量息息相關。後者興則前者興,後者低迷則前者也不景氣。2009年,日本出版行業的銷售收入不足2萬億日元,跌破了出版界的心理底線。為此,出版界熱切企盼2010年的“國民讀書年”,能帶來新的希望,給出版行業打一劑“強心針”。

不能扔掉書本

二戰之後,日本政府和民間團體配合默契,上呼下應,年複一年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讀書推進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有關方麵粗略統計,20世紀50年代,日本人均購買圖書10冊左右;60年代,人均購買圖書20冊左右;70年代,人均購買圖書30冊左右;80年代,人均購買圖書上升到40冊左右;而到了90年代,日本人均購買圖書則增長到了50冊左右。1996年這一年,當日本人均購買圖書達到創紀錄的55冊的時候,日本出版行業也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銷售總收入為2.69萬億日元(約合1890億元人民幣)。

有關專家指出,從1997年起,日本國民步入漫長的“閱讀疲勞期”,人均購買圖書量不斷下降。到了2008年,日本人均購買圖書不足30冊。而出版行業也幾乎與“閱讀疲勞期”升降曲線同步,銷售總額不斷減少,2008年的銷售總額勉強維持在2萬億日元(約合1400億元人民幣)上下。

不過,日本政府和民間團體並沒有放棄,各種傳統形式的和現代方法的國民閱讀推進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由福原義春任會長的日本財團法人文字、鉛字文化推進機構在2007年誕生。

在啟動之初,該機構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議:將2010年確定為“國民讀書年”。2008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把此建議變成了正式決定——出台《關於國民讀書年的決議》,把2010年確認為日本的“國民讀書年”,同時成立了“2010年國民讀書年推進會議”。

按照內閣會議決定精神,2008年11月,“2010年國民讀書年推進會議”在千代田區新聞中心召開了會議,中心內容是“2010年國民讀書年推進會議啟動——振興讀書、鉛字文化”。在這次會議上,文部大臣鹽穀立文科、鉛字文化議員聯盟會長中川秀直先後致辭。“2010年國民讀書推進會議”主席安藤忠雄做了題為《不能扔掉書本》的演講。此外,“2010年國民讀書推進會議”發表了《國民讀書年行動計劃》。

“力”不從心

日本大眾傳媒認為,舉辦“國民讀書年”,有以下幾個方麵的深層次原因:一是日本人的“日語力”下降。二戰以來,日本官方一直奉行“脫亞入歐”、“脫歐入美”的國策,反映在小學、初中、高中的基礎教育上,就是過分強調國語(日語)和外語(英語)的“雙語教學”。

眾所周知,憑借A、B、C、D、E……26個字母“千變萬化”的英語,是拚音文字。

即便是非英語國家的人,如果從孩提時代一直學習這門語言,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與英語不同的是,日語的“字母”既有平假名、片假名,又有中國的漢字和日本在漢字基礎上創造的和字(在日本人看來,和字也是漢字的組成部分),還有英文及其他外文字母。對日本人來說,雖然平假名、片假名與英文字母一樣,一看就能讀出音,但是,隻看字母不能讀出音的假名所表達的漢字(詞組),卻多得令人咋舌。